潘明虎
一个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这几种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并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教学导语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其作用是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入预定的轨道,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来设计教学导语。所设计的教学导语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随同教师进入教学情境。常见的教学导语有谈话式、激发式、故事式、悬念式、猜谜式等。这些类型都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轨道。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设计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导语,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提问语
提问语是以发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与回答问题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怎样提问是大有学问的。
(一)提问要有计划性
一堂课要提几个问题,所提问的切入角度要经过精心的构思。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过频过滥都是不可取的。有些教师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提的问题过多,而且提问的频率太快,没有突出主要问题,又未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结果教学效果不好。倘若能够把提问设置在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包括关键处或转折处,这样则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消化教材、提高能力。提问的问题少而精,有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集中精力、深入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所谓提问的启发性,就是指提问能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程序化的应答式提问。
(三)提问要有顺序性
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条理地进行。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做无效功;又不可以让学生茫然无措,产生畏难情绪。要调整提问过难的局面,教师可以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学生回答了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则一步步解决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五)提问方式要灵活
有些问题,从正面直接提问难度可能较大,倘若教师能从侧面间接的去问,可能学生当场会答出,这就是教学中的曲问。曲问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方式方法。诸如:(1)形散神聚法。就是把整体内容或难点内容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以便各个击破的提问方式。通过几个小问题的讲座和回答,便可使大问题即中心问题顺利地得到解决。(2)层层递进法。就是抓住课文的关键之处,顺着一定的逻辑,提出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最终使学生对关键问题有深刻理解的提问方法。(3)旁敲侧击法。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并不从其正面直接设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事物“引渡”到下题的提问方法。(4)类比对照法。是指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利用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先设计一个或几个可比照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悟出解决问题方法或问题答案的提问方法。
三、教学阐述语
阐述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和解释的教学语言。这种教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应用最广泛。所以,教学中阐述语要规范、准确、明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怎样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阐释语,使听讲成为学生的享受,而不是负担。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而且需要教师要有很高的教学语言的表达技能、技巧。事实上,这种把深奥变通俗的过程,是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能、技巧的。
四、教学应变语
应变语是教师用以应付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学语言。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双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教学形势常常由于意外情况而出现新的变化。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而恰当地运用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道,找出症结所在,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三言两语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冷静机智,耐心和蔼,善于点拨调控,切不可因教学陷入困境而手足无措,指责学生。
五、教学结语
教学结语是对一堂课或一个问题进行总结的教学语言。教学结语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并且耐人寻味,意味深长。运用简明扼要而意味深长的教学结语,需要教师切实把握教学对象特点和知识体系,有高度概括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教学结语简明扼要,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记忆深刻;意味深长,才会回味无穷。教学结语主要有读写畅想式、发散联想式和点睛深化式。其中关于读写畅想式结语,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理想的练习设计是巧于构思,以少胜多,学生负担不重,而功效卓著。”从课堂结语角度看,这里的“巧”主要是指教师要依据课文的基调、潜在的内容,用富有亲和力的点拨语让学生对文本作进一步的设想质疑,自主探究,从而结束课文的方法。
总之,一堂引人入神的语文课往往取决于授课者出神入化的语言驾驭。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要在语言艺术上狠下功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懂得运用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