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04-29 06:29曲田
西江月·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民族地区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备受关注。在民族地区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更为迫切,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主体认识不足与民族文化失位现象已然不鲜。立足民族文化场域,在培训中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优化培训质量,从而促使民族地区教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民族地区;教师培训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发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不再囿于传统的黑板、书本、粉笔等诸多在过去与教学有关的必备用品。继而,要求教师不仅从“硬环境”刷新,“软环境”亦有更新。即要求教师既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操作能力,也要在教育观念和思想与时俱进,符合时下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这一需求更为迫切。民族地区大多数处于老、少、边、穷区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气候差异性明显,如此导致了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对教育投入较少,直接制约了教育发展。这一突出特征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教师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则“只闻雷声,不现甘露”等。对于如此诸多现象,使得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为可能。

一、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社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在教育领域甚为显著民族地区教育迅驰般地高速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要求,诸多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背景,把师信息素养看作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于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毫无疑问是其中重中之重。在诸多培训中,有国家层面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亦有本地区各种各样的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等。毋庸置疑,这些培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价值也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体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一)教师主位认识不足

任何一种人类活动的发生,都不离不开人自身主动积极参与。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更为如此,在民族地区,由于一些教师年龄偏大,对于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这样的学习进修置之若罔。这类教师没有接触过现代教学技术,在他们的教师生涯中,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传统教鞭、粉笔、黑板以及教材这样的思想,对于新技术从思想上未能得到全新认识,难以接受,甚至有排斥的想法。时下,各种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不绝于耳,当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培训在制度层面有着某些“共性”之处。如大多教育行政部门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对于到达一定年龄阶段的教师,规定其可免于参加类似培训学习,在评优晋职称方面可放宽政策,不作为参考指标。如此一来,对于达到规定年龄的教师来说,真可谓甚幸。由于年龄偏大,他们对教育技术这一新生事物前所未闻,从而被迫加入“技术文盲”人群。于是,主动选择被“文盲”,加之即将面临“隐退二线”不再胜任教学工作,所以对于培训缺乏主动性。“作为“数字移民”,一代,教师面对数字科技、数码文化时候不得不经历艰难且并不流畅的学习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数码时代的语言是第二语言,需要重新习得。他们中也有人选择逃离习得而不是融入本土文化。”

教师民族文化心理场占据主导地位。在民族地区,自身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生产方式简单、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科学技术相对发展滞后,生计方式以传统农耕或渔猎为主,与外界交流和联系受到阻碍,致使信息、文化、商贸、教育发展等不同程度上受阻。民族地区师资力量主要以少数民族教师为主,因其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受传统民族文化浸染,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传统民族思维模式与民族教育观,受传统“天、地、君、亲、师”思想影响,教师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且不赞同学高为师的观点。在其看来,教师即是真理的化身,其言行绝对正确无误,不容学生对其所言持有任何质疑,在其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固有的教育认知,认为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影响教学正常进行,尤其是在观念上受到传统民族文化和思想影响,当外来文化和科技等与其传统思想发生碰撞时,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甚至排斥或抵制诸多外界事物。在此观念支配下,教师从心理上对于新生的信息技术望而生畏,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在他们看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只会使教与学变得更复杂,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整个教学计划也受到影响,于是,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

(二)重视物化形态技术,轻视智能形态技术

在教育技术领域,可将技术分为物化形态技术与智能形态技术。“物化形态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系统等。智能形态技术则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它包括现代学习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认知方法等。

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现象。重视对技术的培训,注重参加培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训方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上,大量的培训时间用在如何教授前来参加培训的教师如何打字、制作幻灯片、表格制作、数据统计等。当人们把目光投向“物化形态技术”之极,在教育领域,“智能形态技术”正在悄然兴起,而且愈发重要,但是鲜有人将“智能形态技术”的培训与“物化形态技术”等同起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教育自身生产方式也得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变革,教师首当其冲,新媒体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更要掌握引发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系统理论、教学方法、学习规律等智能形态的技术,正是诸如此类的“智能形态技术”引导着教育实践科学开展。而在当下形态各异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对“智能形态技术”内容的培训并未引起社会应有的关注,对随之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理念与模式却涉及甚少,使培训与教学不能紧密地结合。

(三)民族文化场域失位

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形成了与东部地区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现实问题。人的生长与其自然环境、血缘和价值观息息相关,教育是人的教育,抛开人所生存与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片面追求标准化与统一性,是毫无意义的。在民族地区,人们在高呼利用信息技术缩小东西部、民族与非民族地区教育的“数字鸿沟”,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此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等,此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教育技术的价值在民族地区似乎也正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然而,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现有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所采用的一贯方式是拿来即用,将东部发达地区的培训模式、方法、理念、内容等全盘照搬到民族地区。如此照搬其结果则是导致“水土不服”,继而一系列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而出,培训内容与民族地区教师自身的文化特征不相符合,突如其来的“数字化”生存,让已经为自己打上“数字移民”或者“数字难民”烙印的教师难以适从,继而对培训期望值大打折扣。可见,“搬运工”式的培训并未考虑如何从民族地区的现实与独特的资源环境出发,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不同类型和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出发,构建符合民族地区的多元培训模式,为了完成规定性培训任务或者达到某种标准,而无视赖以生存与生长的文化环境和“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文化心理场。(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99页)

二、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潜件”融入培训

在培训中,使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随着社会分工愈发精细,教育与技术的联系也日愈密切,技术对教育的贡献和教育对技术的支持是相互的。社会迫使教育关注技术问题,这无论是在作为教育内容的技术,还是作为外在环境的技术因素,或是作为过程、手段、目的方法的技术,都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渗透到教育内部,成为教育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技术的成败更多地依赖于人的因素,而不是依赖于硬件或软件。教育地目的和需求与技术的目的和特征相结合,赋予了技术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使得技术能够为人们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在教育中决定技术使用不是物,而是人。要在教育中使用好技术,须让教师接受并认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使其观念上得到全新认识,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获取。

纵观诸多培训,我们不难发现,培训“重物不重人”现象普遍存在,即重视物化形态技术轻视智能形态技术。就教育技术自身发展而论,我们盲目追求物化形态技术的观念已经觉醒,人们将沉睡已久的意识投向智能形态技术。有学者认为认为教育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硬件、软件、潜件与融件几个阶段。“当硬件,软件这两者都具备之后,便又产生了一个如何使之设计、开发、应用等符合教育情境,符合教育以及心理等规律的问题,而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认知规律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潜件。”潜件则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并非是简单的认为教育与技术的相加或结合,而是相关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潜件正是这种结合体的有机产物,指导教育教学如何开展,为其沿着科学有效轨迹发展提供方向保障。以此,潜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培训中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融入“潜件”的问题。需强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只有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方可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才能使其在日后学科教学应用中如鱼得水,这也是教育技术发展从重物到重人转变的开始。

(二)民族文化融入

文化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就文化对人的影响而言,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渗透性的,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反之,不同的教育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就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即文化要得以传承,必须通过教育,而教育之所以称其为教育或教育活动,必须有教育内容。亦然,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也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便使教育、人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渗透。民族聚居区域,其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不仅有形态各异的物质文化,亦有深入观念的非物质文化,其得天独厚地自然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民族地区,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多为少数民族,因其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受民族文化浸润,形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文化心理,作为文化承载的个体,其教师身份使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与教育发生直接关系。当外来文化与教师自身民族文化心理发生冲突时,必然产生矛盾,势必影响教育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立足民族文化系统,要求培训者“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用“和而不同”的观点来对待。不是简单地灌输文明,让其走科学的道路;现代化的发展,而是要使他们构成现代化世界的丰富性。”我们应学会尊重、接纳、利用其民族文化,那么,在培训中,在处理不同文化与教育关系时,要让培训教师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建立和谐、共生的教育观。

结 语

随着教育技术深入发展与多种方式应用,使得教育变革成为可能。如何在民族地区教育中利用教育技术弥补与东部地区的“数字鸿沟”,不仅关系到民族教育发展,也关系到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教师所生存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与自幼所侵染的民族文化基因与非民族地区差别显著,于是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要立足于民族文化场域,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将民族文化统摄于培训之中,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果,以此促使民族地区教育和谐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Marc Prensky.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J]. From On the Horizon, 2001.

[2]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张诗亚.析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误区[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4]张诗亚.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2007(1).

作者简介:曲田(1986—),女,硕士,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2013年度规划课题《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路径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课题编号:S131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民族地区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