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攀升及其影响的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深化。这些研究在取得许多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存在概念定义不周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征研究缺乏典型代表性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学龄儿童结构和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全面分析、比较,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本质特征,加强对农村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思想观教育、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通过开发适当教材和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活观念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特征;观念;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原居住地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陈丽丽:2007)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儿童约4000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豆丁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农民进城务工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影响着千万农民工家庭的稳定,而且也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社会机构和个人都在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当前,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学生营养餐服务、免费电话服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这些措施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效果,但是能否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观察。本文拟将从总结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批农村居民进城务工而产生的的一种普遍社会问题。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自从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随后,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此做了很多的宣传和报道,社会学界和教育界等领域的学者们也逐渐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它。(叶敬忠等,2005)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各种研究大量出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了积极探讨,探索出了很多新的途径。综观前期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包括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和情感、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学习成绩、生活健康等;二是关于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个体差异方面的研究,包括年龄、学习阶段、性别、所处区域等;三是关于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原因方面的研究,包括监护人的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老师及学校教育、国家社会经济及教育体制等;四是关于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方面的研究,包括加强父母及监护人教育培训、成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构、建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教育、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建立保证儿童在外出务工父母工作所在地就近入学的机制、净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减少父母外出务工等。
这些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和情感、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学习成绩、生活健康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师、家长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前期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会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学习等都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当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唤起了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学校以及其它相关机构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加深了认识,并为切实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指导。但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厘清。比如,罗静等(2009)认为,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并不统一,主要在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如何限定、留守经历持续多长时间才算留守儿童、过去有过留守经历现在已不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是否算留守儿童、对父母双方均外出与父母一方外出的儿童是否作一定的区分等方面存在许多争议。叶敬忠等(2005)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缺失性、研究假设的片面性、实地调查不够深入、研究地域覆盖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前期的研究,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我国留守儿童的概念定义不够周延。除了上述罗静等(2009)指出的年龄范围、留守持续时间、留守经历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在城市就读的学龄儿童,以及父母虽然仍然生活在农村,但选择在外地城市就读,无父母陪伴的儿童等方面的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类儿童的数目不在少数,他们和传统定义中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样,在农村中出生、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或仅有父母一方陪伴,同样面临着各种不利的社会生活环境。他们是否也具有和传统定义中的留守儿童同样的境况。
2.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除了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之外,城市中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或务工,或是父母离异,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单亲或其他亲属或朋友照顾。他们是否也存在于传统定义中的留守儿童同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育。
3.特征研究缺乏典型代表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负面特征,如前所述,前期的研究都进行了大量的总结。但是这些特征是否具有典型代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潘文国(1997)认为,特征是个相对的概念,是比较出来的,必须从本质上着眼。前期研究结论的基础大都是为传统农村留守儿童量身定做,没有和农村非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城市学龄儿童等进行比较。少数仅仅与同校农村非留守儿童比较的结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这些结论的本质性特征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思考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口的分布、流动和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复杂变化。农村留守儿童是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特殊群体中一个典型,虽然对其研究已经经历了近十年,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在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应该扩大研究范围,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本质特征和典型问题,为切实解决当前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第一,依托权威研究机构,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针对全国或地区各个学龄儿童群体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找出本质差异。
第二,在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同时,除了完善专门管理机构建设、活动中心建设、加强与父母沟通、落实寄宿制、净化成长环境之外,动员全社会力量,跨区域、全方位地加强对农村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思想观教育、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
第三,改革教育内容和升学机制,根据区域、个体差异和教学条件,开发适当教材和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活观念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成功教育,2007(2):1.
[2]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416231254.html
[3]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73-80.
[4]罗静等.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990-995.
作者简介:胡多军(1973—),男,安徽霍邱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翻译和写作。
课题成果: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AHSK11-12D53)、安徽省社科联课题(B2012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