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堂的默读现象策略研究

2013-04-29 00:11:15应兴华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缺失

应兴华

摘要:默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一堂语文课,应该形成有静有动、动静搭配这样一个组合过程。由于许多教师错误地把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担心默读在课堂上无法调控,从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让默读在语文课堂中渐行渐远。经过反思和反复的实践,默读之花于阅读课堂的梳理文脉、深读研究、补白解疑、体会情感中静静绽放。

关键词:缺失 思考归因 实践绽放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联系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不难发现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就是默读。只有反复默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才能更快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咀嚼品味语言文字。

一、“渐行渐远”——默读的缺失

一种不被重视的语文现象会变成一种遗憾。由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湖北武汉举行,我们打开视频,回味了大赛上获一等奖的20节阅读观摩课,默读现象已经渐行渐远。

我们平时的课堂是否就注重默读了呢?就对我们学校16堂课的课堂默读情况也做了统计,默读详细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知,课堂上虽然大多都有默读的教学要求,但是真正进行默读指导的却是没有。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默读,渐行渐远。默读的忽视是语文课堂教学缺憾艺术中一个大缺憾。

二、“雾里看花”——缺失的归因

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品位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那么我们的课堂默读缺失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探究其原因,我认为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无视课标要求

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默读是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品味情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学习方法。教科书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安排默读的训练。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建议和教材编写的意图,置默读于不顾,课程标准形同虚设。

(二)无惧热闹课堂

当前,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老师的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课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担心学生长时间的潜心默读,思考问题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会使课堂显得沉闷有余、生气不足,会被上课或听课老师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

(三)无力调控状况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为了书声琅琅,为了气氛活跃,我们竭尽全力地采用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等形式。因为这些朗读形式是“口耳之学”,好坏听得见,指导起来也容易见成效,而默读是“无声运动”,教师只能凭借学生微妙的神情之变去窥得一鳞半爪,面对那么多的学生,这种神情太隐蔽了,老师很难把握其中分寸,更难实施有效指导,更无从调控整个学习的状况。

三、“花开有声”——默读的绽放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不作默读,“有得”几许?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夯实默读基础,提升默读技巧,以提高默读的有效性……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于默读中理清文脉

一个默读能力强的孩子必然有着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如《金色的鱼钩》、《西门豹》,我们可以让学生默读,在教学默读中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把握课文的大意和布局谋篇。特别要注意的是像这类篇幅较长的课文,都必须安排足够的默读训练时间。

文章中的人、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写文章时,作者不仅将有联系的内容粘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能够抓住这些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理清思路的途径较多,关键要注意到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尾段的安排以及重要字词句、标题的提示作用等等,而这些途径只有在静静默读的基础上才能行的通。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于默读中深读研究

整体感知时的放声朗读是必要的,既读准了字音,又读通了文意,更读出了气氛。领悟了文意之后的欣赏式美读同样不可缺少,它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而深入探讨,品味感悟时,我以为默读恐怕是颇为奏效的阅读策略,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而默读可以提供一个有利于全身心投入的“静场”。

学生在静思默读过程中,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再加上教师顺势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默读交流时,针对课文“体会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问题,再进行细致地默读。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于默读中补白解疑

静读可以是默默的思考和推敲,也可以在感悟的过程中自由地停顿下来,反复地读、想,从而深入文本。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才可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解难。遇到疑难处不妨“放一放,退一退”,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引导他们通过反复默读,思考问题,叩问文本,疑难自然能迎刃而解。

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多次“亲近”的机会,学生在默读中想象,从深度上去静观默察,冥思苦想,涵泳品味,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真正从文字间领略了小鸟的思念,大树的期待,感受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四)此时无声胜有声----于默读中体会情感

“文章本非无情物,一词一语总关情。”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更有赤子之心、手足之谊、邻里之情;有开怀之笑、会心之喜、无名之愁……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只能是适得其反。语文是深情的,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表达,默读,可再次体现其独特作用;默读,正是完成这一复杂而美妙的过程!

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猜你喜欢
缺失
当下我国医患诚信危机的现状和成因
英语教学中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和缺失因素研究
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48:11
浅谈高校资助工作映射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13:39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7:37:14
论美术教育视角下当代中国画的气韵流失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4:58:30
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以《荷塘月色》为例探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缺失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1:22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