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有好创意 先得有约束

2013-04-29 23:02马新丽
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 2013年7期
关键词:约束顾客思维

马新丽

一提到创意,恐怕马上联想到“头脑风暴”、“无拘无束”这些个名词。好像要产生好创意,必须要打败一切约束才能成事。斯坦福最受欢迎的创意课教授告诉你,约束反而催生创意。

“硅谷心脏”斯坦福大学,以诞生过很多令人膜拜的商业创意而闻名世界。该校教授蒂娜·齐莉格开设的创意课,一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场场爆满。其实她跟所有普通人一样,爱把事情拖到最后关头才完成,不过无关拖延症,她发现时间压力居然成了自己爆发创意小宇宙的秘密。

一年前,哈普万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兴高采烈地打来电话,告诉齐莉格教授他们想出版这本关于创意的书,而且给了她10个月的写稿时间。齐莉格的上本书《真希望我二十几岁就知道的事》是在4个月内完成的。相比之下,这次有充足的写作时间,可以慢慢完成。但实际上,她却一拖再拖,直到只剩下4个月时才动笔。由于所剩时间有限,写作的时候她特别投入,终于按时向出版社交了稿。但整个过程最让她吃惊的是,本来有那么充足的时间,为什么还要拖到最后才动笔?后来,她发现自己是故意拖延的。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制造压力,有了压力才更有动力,工作起来才更有激情。

作为老师,齐莉格很清楚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如果留的时间够宽松,那么他们就会一拖再拖,不到最后期限临近绝不提前完成。现在,她更倾向于缩短任务时间,每两周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在两周内必须完成。与以前大不相同,虽然学生的任务量加大了,但任务却完成得更出色,他们也更享受这个过程。如果压力一开始就存在的话,人们就不会感觉没劲、无聊,因为时间有限不容你懈怠。各行各业都一样,当你有压力时,更有可能表现出极大的激情和创意。正如谷歌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人玛丽萨·迈尔所说:“创新需要约束。”时间便是最常见的一种约束因素。

压力越大,思维越活跃

哈佛商学院的特瑞萨·阿玛贝尔、康斯坦斯·哈德利和史蒂夫·克雷默,多年来一直从事组织创意思维的研究。《哈佛商业评论》上曾刊登过他们合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枪口下的创意》。在文章中,他们借助比喻,用一幅简单明了的图,漂亮地诠释了压力与创意思维的关系。该图将人们日常工作或生活的情景分为四类:

第一种情景是在无/轻度压力情况下表现出丰富的创意性思维。这时,由于没有或很少有压力,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创意性思维无限爆发,感觉就像在从事冒险活动一样。但是,能在无/轻度压力情况下,经得起安逸环境的诱惑,就必须有极强的自制力,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

第二种情景是在无/轻度压力情况下表现得完全没有或很少有创意性思维。这种情景很像坐在自动驾驶飞机的驾驶座里,不用担心一切驾驶问题。正是由于压力不足又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有的安逸,找不到明确的目标,把该做的事一拖再拖,最终感觉生活单调乏味,完全没有创新的激情。

与第二种情景刚好相反,第三种情景虽有足够的压力,但缺乏明确的目标,仍表现出创意匮乏。这时,人们感觉他们好像踏在永不停歇的跑步机上,传送带一直不停地转动,迫使你不得不疲于应付,却不知道究竟在为什么奔跑。

第四种情景是在高压状态下激发起无穷的创意。这时,尽管人们明显感觉到背后巨大的压力,但他们深知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此时的任务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使命,他们会发挥出所有潜在的创意思维。

1970年“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登月途中氧气箱发生爆炸,舱内的3名宇航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挽救宇航员的生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必须在几个小时内迅速研究出解决方案,展开一场分秒必争的太空救援任务。《枪口下的创意》描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所有人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又表现出了超强的创意思维。一边是悬于一线的生命,一边是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材料,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无限的创意思维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像这么极端的情境很少,但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常常突然接到老板的电话,要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做好,或者把还没一点眉目的产品推向市场。

这个例子说明,在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人们潜在的创意思维往往会被激发出来,完成平时难以想象的任务。

资源越少,创意越多

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经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它们必须要克服资源方面的不足,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但这种压力对新兴企业来说,并不总是坏事,它更像催化剂,逼迫企业在种种约束中,用丰富的创意思维,将困境转化为机遇。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讲师、风险投资机构Floodgate投资合伙人安·米乌拉科就认为,所有企业,尤其是刚起步的企业,都需要压力,需要约束。没有了压力,企业做决策时将有失客观,在研发产品时将显得循规蹈矩。正是有各方面的约束存在,如资金方面、原材料方面,企业领导才会谨慎考虑,分清缓急,格外鼓励创新。

1975年,英国六人喜剧团体“巨蟒”小组推出了经典影片《巨蟒与圣杯》。这是一部低成本电影,虽然讲述的是阿瑟王和圆桌骑士接受上帝的旨意去寻找圣杯的故事,但整部影片中却只在一处出现过一匹马,其他地方都由敲击椰子壳的声音代替马蹄声。由于这部电影的制作经费有限,创作团队根本无力支付租用马匹和上马术课的费用,才想起用敲击椰子壳的声音代替马蹄声。“资源越少,创意越多。”《巨蟒与圣杯》的创作团队没有纠结于“怎样才能找到马匹”,而是换个思路,创造性地思考“能不能用其他东西模仿嗒嗒的马蹄声”。因此,如果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遇到“找不来马”的困境,不妨想想这个例子,换个角度,寻找“能模仿马蹄声的椰子”。

埃里克·里斯曾是社交游戏网络游戏公司IMVU的合伙创始人和技术主管。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最早提出了“精益创业”的概念。他发现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越早知道顾客的意见,研发出来的产品越好。因此,他认为企业应该实行“精益创业”。具体讲就是,研发团队经过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努力后,先将设计出的未成熟产品介绍给顾客,然后根据用户反馈,实时改进,隔几天或一个月再推出改进后的产品模型,再接受用户的反馈,如此反复,直到新产品正式上市。

与传统的研发原则不同,“精益创业”理念最大的特点是它给顾客提供了参与产品研发过程的机会。顾客的意见好比一个框框,研发团队只能在这个框框里实现创新。跨出这个框框的创新不被顾客接受,也就是无意义的创新。

约束往往催生创意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约束催生创意的例子,例如Twitter和微博,必须在140个字符内表达完整的观点内容。

如果把字数规定得更少,比如6个字,会怎么样呢?

传说有一次海明威在酒吧喝酒,有人知道他是作家,就跟他打赌10美元,看他能不能用6个字写出一篇小说。海明威不假思索地写下6个字:“待售:童鞋新品。”与此类似,有个网站发起过一次“6字比赛”,要求参赛者用6个字造句,看谁的句子更有新意。下面的句子就是从该网站上选取的:“我嫁给了时间。”“我残疾但阳光。”“爱好工作失衡。”“父亲粗心我不。”

在齐莉格的第一节创意课堂上,她要求大家用6个字介绍自己。由于字数的限制,要想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学生们就必须发挥想象。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完全没有被字数给框住,反而因为字数的限制,自我介绍更有创意、更加有趣。看下面几个例子:“总是雾里看花。”“从不断绝冒险。”“我不怕看鬼片。”

创新也需要完全打破约束

前面我们总是在讲怎样约束或增加压力可以促进创新,但是有时,我们需要完全打破约束。目前世界最大的网上零售商亚马逊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迭戈·佩森提尼说,他们公司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暂不考虑利益。比如,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提议开展一次专门为顾客考虑的活动,如果大家感觉这个提议不错,就把利益问题暂放一边,先考虑怎样设计这样的活动。

2002年以前,亚马逊公司在每年假期都会做买书免运费的活动。由于其他时间都要收取高额的运费,活动期间顾客就特别多,甚至很多并不急需买书的人也抢在这个时期购买,而该项活动带来的经济损失由亚马逊公司单独承担。亚马逊的管理层认为,既然顾客不支付运费了,能不能从其他途径减少损失呢?他们发现只要增加运货量,货运公司就愿意降低运费。因此,他们想办法增加运货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约束或压力无处不在,如时间限制、资金制约、人才短缺或残酷竞争等。但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才迫使你放飞想象,发挥创意思维,在框框中跳舞。有时,你可能不会为这些问题担忧,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没有那么多的有利条件时会怎么办。约束就像催化剂,鼓励你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约束顾客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