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蜀艺

2013-04-29 21:17舒曼
艺术品鉴 2013年7期
关键词:蜀绣绣品刺绣

舒曼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一曲《蜀绣》吟罢,让拥有千年历史传承的蜀绣画面般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几分历史,几分凄美,几分情愫。

蜀绣,又称“川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主要产于四川成都。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原料,绣刺技法独特,具有浓郁的蜀文化特色,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根据三星堆出土文物考证,蜀绣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沿茶马古道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了大量金银、蜀锦、蜀绣,还有大批蜀锦蜀绣工匠。蜀绣的技艺于是被带到滇南。宋代,享乐之风更盛,刺绣的需求量大增,极大地刺激了蜀绣的发展。《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四载吕大防《锦官楼记》说:“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皇朝通鉴》卷十三也载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古蜀绣品极少传世,较早的“北宋蜀绣双冠图片”(现藏西南师范大学),绫地,绣片高44厘米,宽30.7厘米,上面绣着二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支雄鸡在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钤“明昌御览”玉玺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号,可能是宋朝廷赠给金国的。

正如陕西剪纸、绵竹年画来自民间一样,蜀绣也是如此。在城乡的院落和闺阁中,女人们把精心设计的图案绣在嫁妆衣物和馈赠品上,寄托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清时期,伴随着民间蜀绣的生生不息,蜀绣工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成都周边郊县(郫县、新津、邛崃、崇州)刺绣从业人员众多,不少家庭以蜀绣为业代代相传,成为老百姓维持生计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从而逐渐形成众多小型刺绣作坊。据清末相关记载统计,当时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就有八九十家刺绣作坊,从业绣工一千余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本地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为原料,产品为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日用品。取材多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颇具民间色彩。

道光十一年(1831年),成都地区成立民间行业组织“三皇神会”,由店主组织工人生产、加工、销售蜀绣制品。至此蜀绣从家庭小作坊正式步入市场,形成规模化生产。绣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逐步形成三个刺绣业别:穿货(礼服、霞帔、睡衣、挽袖及其它实用品)、行头(剧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被面等)。穿货业发展较快,品种逐渐增多,并创造了平金、打子、拉丝、平绣等新技术。

同期,蜀绣在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苏绣和顾绣的长处,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绣种。到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政府提倡振兴实业。由于官府的重视,民间蜀绣盛行。在四川劝业道台沈荣坤、周孝怀主持下,成都成立“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设计科,有高级绣工六十余人,创造了表现色彩的浓淡晕染效果的晕针。这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绣品种类除实用品外,又增加了欣赏品和装饰品,如堂屏、条屏、中堂、斗方、横披等。

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当时蜀绣针法已有十二大类,一百三十余种,形成严谨细致、平齐光亮、车拧到家的独特地方风格。该时期,蜀绣开始同苏绣、湘绣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名绣”;后来又加上广东的“粤绣”,最终成为现在的“四大名绣”。

民国后,蜀绣虽然不再绣制朝衣和贡品,但绣制日用品的范围却越来越广,几乎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幼儿的披衫、鞋帽,大到结婚时的床上用品、室内装饰品及馈赠酬酢用品。随着刺绣范围和题材的推广,蜀绣的装饰性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历代名画作刺绣图稿的蜀绣作品也大量涌现。

蜀绣工艺的发展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文革”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加以批判。蜀绣也不例外,从事刺绣的艺人被诬为“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服务”,致使刺绣行业转产,刺绣工人改行另谋生路。著名的成都蜀绣厂,在那时也处于关闭和停产的状态,这家专业生产蜀绣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于1951年,当时称蜀光刺绣厂和群力刺绣厂,专业人员近500人。主要产品有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日用品包括披风、抱裙、枕套、被面、床单、衣服、手巾、帷屏、彩帐等,欣赏品则有中堂、斗方、绣屏等。

1971年以后,成都蜀绣厂开始恢复生产,那些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刺绣工人也纷纷返厂,重新拿起自己刺针和绣框。1981年后,蜀绣有了较大发展,除蜀绣厂专业从事刺绣的工人外,农村郊县加工刺绣的人员迅速增至七、八千人,蜀绣事业又迎来了春天。

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

198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第二届百花奖评选,以及1985年的巴黎博览会,蜀绣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三千多年来,蜀绣完美地诠释了“锦上添花”的妙义,为富足的锦官城增添了几分温婉与亮丽。

蜀绣,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从茶马古道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到今天成为国礼再次走出国门,改变的是历史,不变的,是传承千年不移的璀璨的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蜀绣绣品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
新蜀绣
老工艺的发展要因时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