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

2013-04-29 20:11刘瑜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探究

刘瑜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实践。事实上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探究

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创设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科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要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萌发的创新意识,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出来。这时我们会惊叹,学生的创新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敢于探究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我拿出3个都装着水的形状大小不同的瓶子,对学生说:“昨天,我到邻居家串门时,邻居家的小孩指着这3个瓶子,问我,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我左看右看,还真拿不准,大家帮我猜一猜,好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竟也争得面红耳赤,各执己见,“到底哪瓶水最多?”的探究活动就由此开始了。

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机会,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思维活动才开始,探究行为也就会主动启动。一开始,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会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能对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一般来说,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内,要尽快地让学生接触探究的事物、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而且这种事物或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要探究要解决的事物或问题上,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三、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教师作好指导与帮助。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实践、操作,如果操作不成功,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应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探究能力。观察的计划再周密些。诸于事先确定多长时间观察并记录一次,观察什么现象或观察的步骤是什么,用肉眼观察还是借助工具,记录的方式是文字的,图象的,还是数字的等等,结果:孩子们的观察结果丰富多彩,有的画上了树的形状,有的摘下了树的皮,有的拓印了树皮,有的写下数字(估计占多数)。很显然,观察的方法比第一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注重研讨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科学探究学习决定了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生活化,教材中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生活的内容,但更多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中,在进行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加强此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探究教学的顺利实施,科学课的探究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不要把学生禁锢在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更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而把学生引领到校园、大自然、生活的大环境中去。

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和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喜悦与自豪等等,都是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

交流是学生描述、收集的过程,通过研讨使个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变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如某个学生觉得别人的方法比自己好,以后自己也采用这种方法,这就促成探究能力的发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探究氛围,要让学生没有拘束,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同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引发争论的因素,让学生真正独立的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在阐述和辩论中时时闪烁。

小学科学课的定位是主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它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因而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提高。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在评价中,教师要爱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学生的探究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地探究。

当学生通过亲历整个过程得到鼓励时,学生充满了自信,使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五、注重课外延展,让学生勤于探究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结论产生之后应采取多种应用训练,让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后续的探究活动,注意引伸迁移,将思维引向纵深发展,对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指导学生自行应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一堂课上完了,学生可以在心中划上个句号,带着满足感走出课堂。如果巧设延伸练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课堂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养成他们勤于探究俩昂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总之,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当好参谋,创设一个“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勤于探究”的良好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