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吉娜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瞩目。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从学校心理辅导课的一些现状出发,提出将心理情景剧应用于心理辅导课,并根据教学实践和理论基础对心理情景剧在心理辅导课中的效能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初中生;学校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
当今社会的育人机制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任重道远!
一、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现状分析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利用团体动力,引发学生在团体中互动和成长。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往往可以激活整个团体,然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设计心理辅导课可能会出现以下
问题:
1.活动设计未顾及学校教学规律,缺乏可行性
初中心理辅导课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受学校教学计划的宏观节制,不可能像高校那样有比较宽松、灵活的时间安排。心理辅导课的活动设计必须考虑到时间上的可行性。许多在高校团体咨询中流行的活动或游戏,做完一个就常常需要30分钟以上,如果照搬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来,就会脱离中学实际授课情况。因此,选择或设计活动首先应该考虑时间,总时间不能突破每节课课时的
限制。
2.活动设计的流程照搬教材,缺乏独立性和灵活性
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与实施最好有比较系统的“学生活动手册”与“教师参考用书”,以便作为单元规划、活动选题的依据,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开展提供方便。但有些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却常常因遵循参考用书的套路,在设计的流程上缺少一种独立性。教材为了体例的统一和形式上的新颖,往往会把一节课分成固定的几个栏目。比如“心灵鸡汤”“心语心愿”等等。如果在活动设计中也照葫芦画瓢地分成这样几部分,就会出现“形式禁锢内容”,使操作流程变得呆板。学生也会觉得没有新意,一切变得模式化。
3.活动设计的素材“千人一面”,缺乏创造性
有的辅导教师在上课时,喜欢套用小组团体辅导的一些游戏,
学生年复一年地做这些游戏,便会对这些内容嗤之以鼻。所有的游戏一开始都是新鲜的,但是等所有的游戏都用滥了之后就都是令人生厌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会减弱,就连教师自己也会感到内容的幼稚。缺乏创造性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我们不应该让上课的形式禁锢住内容。为了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心理辅导课的效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我觉得可以在心理辅导课中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心理情景剧。
二、心理情景剧的概念
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现实为模式的心理集体治疗法,起源于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1921年在维也纳创办的“自发性剧院”。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使参加表演的成员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在戏剧活动中逐渐呈现出来,以达到精神宣泄、减轻压力和自卑感的目的。如今,作为一种团体心理咨询形式,心理剧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
将心理情景剧这一心理治疗的方法应用于心理辅导课,可以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生能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
三、心理情景剧在学校心理辅导课中的效能
将心理情景剧应用于心理辅导课,能够提高心理辅导课的效能,它可以成为实现辅导目标的有力手段,使活动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1.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体验的过程
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创作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反映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剧本的创作可以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增强学生的参与精神;另一方面,在选择题材、确立主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出自己或同学心里的困惑、问题,还会尝试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向。比如我在上“人际沟通”这一主题时,选用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近的剧本,请学生表演了前半部分剧情(好朋友因为误会变成了陌生人),然后留下作业,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一起续写剧本,帮助主人公消除误会。对于这个任务,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并都能够出色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表演,同学们清晰地发现好朋友为什么会变成陌生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
2.促使学生体验角色、疏导情绪
在校园心理剧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教师的安排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增强自身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改善僵化的自我中心特点。这种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己当时行为的反省,更有助于学生体验他人的情感,从而融洽师生、同学、亲子之间的关系。
3.帮助学生塑造行为、改变心理结构
校园心理剧的背景一般是具体的冲突情境。这就能使学生在整个扮演过程中拥有许多直接学习的机会,它可以成为教师帮助学生改变行为、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如有的学生特别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与健谈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并设计一些特定的场面,随时对他们不敢大声说话、神情紧张等行为进行纠正,直到他们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止。
所以,我觉得把心理情景剧引进心理课堂,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规律,符合心理学科的特点。心理情景剧类似话剧的形式,生动活泼,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学生“自己演,演自己”,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把“大道理”用“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轻松、愉快、自由、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满足了初中生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提高心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虽然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让心理情景剧在心理课堂上充分发挥其效能,达成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还需要克服很多问题,比如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能力、学生表演时的投入程度、班级的团体气氛等。所以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心理辅导课上的运用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邓碧萍.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4):120-121.
[2]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7(4):49-50.
[3]王卫平.校园心理情景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105-108.
[4]周丹,刘志宏.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07(11):136-137.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教育集团浣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