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云
唱歌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有效的唱歌教学不仅有益于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实现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不少学生认为教材歌曲不好听,在唱歌时存在应付观念,面无表情、有口无心,也有的学生认为要唱好歌太难,总把自己当成旁观者,缺乏自信。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厌学和畏学的情绪呢?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忽略作品本身的教育价值、忽视对歌曲情感的揭示以及忽略学生对音乐本体的感受有关。
其实,新教材对唱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淡化浓重的乐理和读谱,把唱歌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真正把学生从唱歌发声的技能与技巧训练的圈子里解脱出来。《乐记》也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种“声从情发”的观点准确地道出了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也表明了音乐唱歌教学中只要有情、在感受,就能歌唱,就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心灵呼声。
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教师未能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只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教学语言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调划一,因而使唱歌教学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元素引领学生准确地、生动地、大胆地、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造成他们对唱歌缺乏激情和兴趣,享受不到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和生理满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现实地审视并解决唱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着力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唱歌教学的策略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唱歌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音乐课堂唱歌教学正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在唱歌教学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一)过分注重聆听欣赏,忽视演唱时间的保证和唱歌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唱歌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对学生提声音、吐字、情感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没有识谱教学的过程,他们常常是以欣赏覆盖技能、以欣赏替代歌声,只是让学生唱两三遍歌曲就草草地结束,转而开展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歌曲,例如加入乐器伴奏、歌曲表演、改编歌词、加入声部等,于是学生唱歌的时间没有保证,导致学生既不识谱,也不会唱,更谈不上演唱技巧了,唱歌教学走入了过分注重聆听欣赏而没有实效的误区。笔者认为,唱会歌是我们唱歌教学的目标,如果过分注重聆听欣赏,那些表面热闹的东西,往往只会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兴趣支持的活动过程中,轻松完成唱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通过合理有效的唱歌实践,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
(二)过分注重音乐教学形式,忽略了音乐本体
新课程下的唱歌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丰富、互动越来越频繁,其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唱歌的方法,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以动情的歌声感动学生的心灵。但是,一些教师未能深刻领会歌曲情感内涵和唱歌教学目标,片面强调教学趣味性,过分注重音乐教学形式,忽略了音乐本体,走入了歌唱教学的误区:一是不注意探索尝试“以听觉体验为基础,以演唱实践为根本,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思维融合”的音乐综合性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办法,游走于唱歌教学边缘的蜻蜓点水般的“欣赏课式的综合性教学”;二是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过于花哨,导致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但他们只会听歌,不会唱歌;只会评歌,不具演唱能力。
(三)偏离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忽视学生学会唱歌的过程、经历和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次课改把“过程与方法”当做目标提出来是别有一番用意的,那就是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并通过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然而,一些教师没有摆脱专业歌唱学习的思路,忽视学生学会唱歌的过程、经历和体验,始终把反复练习、技能训练的方式作为唱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无法用真挚的情感来表现歌曲,也不可能感悟歌曲的思想内涵。长此以往,将削弱学生的唱歌能力,扼杀他们丰富活泼的个性爱好和唱歌特长,最终导致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爱唱歌,却不爱唱教材中的歌曲的现象。
二、新课程下有效实施课堂唱歌教学的策略
要有效实施课堂唱歌教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课堂唱歌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下面,笔者围绕“唱会歌、唱好歌”的目标要求,具体谈谈新课程下有效实施课堂唱歌教学的策略。
(一)着重于指导学生“唱会歌”
1、优化唱歌教学的过程。是实现“唱会歌”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唱歌教学惯例是学习歌曲前先练声、先学习难点乐句、先学歌谱等,但实践证明效果不明显。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刘德昌老师在开场白中指出,他对唱歌教学的关注点就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会歌曲的过程。”因此,新课程下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歌惯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整体听唱、直观感知、情境诱导、听赏比较、合作互学、分层自学、自主探究、体验感受等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精心安排教学流程,力求环节设计新颖别致,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编排有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要引导学生在比较、听辨、体验、探索、表达、重复、想象和联想等过程中,完成从产生唱歌兴趣、勇于演唱实践到敢于创造表现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过程和心灵感悟的统一,促进唱歌能力的发展。如在课的开始环节,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从学唱歌曲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聆听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谈话或情境导入,或听同一主题的音乐进行律动等,这既起到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的作用,也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做好情感铺垫。在课的展开环节,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弥漫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完整聆听体验中学唱歌曲。如结合情景,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或律动中不知不觉地聆听歌曲,也可带着问题聆听录音或教师范唱,同时可引导学生画图谱或旋律线,在歌曲中几处具有相同特点的地方加入打击乐或固定的拍手节奏(也可以加入口风琴伴奏),为歌曲情感表现服务。在播放范唱录音时,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情感内涵。同时,可以播放伴奏音乐,师生边听音乐边即兴律动表演或根据歌曲乐句结构特点加入衬词等或进行双簧式演唱,引导学生找出难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决。教师可通过钢琴伴奏,引导学生用lu、la、lai等哼唱旋律,或进行师生、生生、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接唱,或随琴完整唱词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内涵等。以上唱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把握歌曲风格、表达内心的情感,自然也就唱会歌曲了。
2、运用各种形式的范唱。是实施唱歌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歌唱教学中范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唱歌教学中,最缺乏、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教师范唱。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好的范唱是以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完整地展示出来,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旋律、风格、韵味,而且能真切地看到教师的歌唱姿势、口形和表情等,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教师要根据歌曲需要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范唱的形式:如果教师弹唱能力强,就可以选择边弹边唱;如果教师声乐比较突出,就可以选择清唱或放着伴奏音乐范唱;如果教师声乐和舞蹈都比较突出,就可以选择放着伴奏音乐边表演边唱;如果教师教学语言和声乐很有优势,那就可以边讲故事边范唱。当然,如果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演唱水平、伴奏能力、音乐表现力、表演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完成良好的范唱,那他们可以选择原声录音范唱或播放DVD范唱带,让学生聆听高质量、高水平、能够感动人的原声范唱。
3、经常性的完整听唱。是音乐学习的独特方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学生只有在充分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才能感受体验音乐,进而表现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学习的强化和弥漫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常性地完整聆听体验歌曲,如“课前的无意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歌曲简介或讨论时作为背景音乐的聆听、听录音范唱、听钢琴伴奏、听同学的演唱、下课离开时的聆听”等,每一次的聆听都有着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就学唱前的聆听来说,可以分层次、分步骤地反复进行,并对每次聆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多次完整地听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歌曲的情绪,在理解歌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如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时,在创设小乌鸦邀请大家去大森林参观的情境进行语言谈话和情感铺垫后,边说“让我们跟着小乌鸦出发吧”边让学生听着《小乌鸦爱妈妈》的伴奏音乐踏步行进。在讲解“到了大森林,看见乌鸦妈妈正忙着喂小乌鸦吃虫子呢!”时,又可以让学生边听伴奏音乐边用响舌在歌曲的偶数小节配入模仿吃虫子的“笃笃笃”的声音。在创设“乌鸦妈妈又教小乌鸦在树叶中找虫子吃”的情境时,可以让学生边听伴奏边用“沙沙沙沙|笃笃笃‖节奏为旋律配伴奏(奇数小节半拍走一步,偶数小节继续配入模仿吃虫子的声音),用声音描绘小乌鸦找食的情景……以上片段的设计中,教师把熟悉旋律的过程和生动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知识技能融进扎实有效的体验性学练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的表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音乐世界,歌曲旋律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和掌握。
(二)着力于指导学生“唱好歌”
“唱会歌”是“唱好歌”的前提,而“唱好歌”才是歌唱教学的目标。而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在学生刚学完歌曲时就带领他们加舞蹈、加绘画,整个课堂看似丰富、热闹,但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仅停留在“唱会”的层面。那么,怎样能让学生达到唱好的境界呢?
1、要注重唱歌姿势的规范性
唱好歌既需要一定的歌唱技能,更要有规范的唱歌姿势。因为,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自信的表现,是有表情演唱的基础。而当前的唱歌课上,许多学生的坐姿东倒西歪、歌唱声嘶力竭、演唱面无表情等,基本处于自流状态。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规范教学的意识,学生缺乏正确的歌唱姿势。因此,音乐教师要从最基本的唱歌姿势和发声要求做起,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即“站立时双脚稍分开,膝盖不锁死,保持自然放松的全身心歌唱状态;坐着唱时上半身直,头似悬梁,挺胸收腹,做到不抬脖子、不仰头;面部自然微笑,两眼平视前方”,规范学生的唱歌行为。当然,我们不苛求学生在40分钟内始终保持那个姿势,但是应该让学生知道,只要一唱歌就必须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和良好的歌唱状态。
2、要有高超的教材处理技巧
一个作品要能打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学生能否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这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熟悉、分析、思考和表现等方面的深加工。如果课堂上的每一首歌曲教师都能把它唱得动情,那么就一定能感染学生。浙江省音乐特级教师吴瑶香在执教《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时,她对歌曲教学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旋律起伏画旋律线,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旋律特点,指出“圆滑线”引导学生连贯地演唱。而后,教师边范唱边以优雅生动的肢体语言表演“告诉小青蛙,告诉小甲虫,告诉小刺猬,告诉小狗熊”等描写小动物的乐句,给歌曲教学增添了轻松活泼的气氛和丰富的情感因素。除了动作启发外,在标有“#”记号的乐句:“52 22 24|3 # 22 3-|”教师通过有无“#”的对比演唱,让学生感受、表现乐句神秘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为歌曲选色”:“红色代表喜悦、蓝色代表亲切、粉色代表甜美、绿色代表生机勃勃”,通过色彩选择和演唱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体验歌曲中不同乐句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情绪。整个歌曲的处理环节,吴教师没有用“这首歌曲讲了什么内容”、“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之类的问题,而是寻找有效的切入口进行深入透彻的挖掘,抓住冬雪纯洁梦幻的美,通过“画旋律线”的整体感受一分析“圆滑线”的连贯性细节一“动作启发”轻松情绪一音乐要素“#”展现神秘一“选择颜色表现不同情绪”等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歌唱,这样的歌曲处理,巧妙无痕,自然亲切,细腻到位,涵盖了各种力度、速度、节奏(长短)、旋律、装饰音、句法、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处理,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住音乐作品的精髓,把歌唱好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