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夕
虽然目前中华骨髓库库存容量已突破165万人份,配型成功率高于85%,但目前公众对捐献骨髓还存在有损健康的“误解”,配型成功者中有20%反悔。
小梅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在一次宣传活动中了解到骨髓捐献的情况,随后决定捐献。最终,通过检验、签署同意书等环节后,小梅的资料成功录入到中华骨髓库的系统中。她成了一名光荣的捐献者后备军成员。
不久,一名白血病患者幸运地和小梅配型成功。就在马上要抽血给那位不幸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时,一位平时很关心小梅的阿姨无意间得知此事。她拼命拦住小梅,并且告诉她“这种危险的事咱不能干”。几经劝说,这位阿姨还是不同意小梅捐献。
但这时,那边的白血病患者已经做好了清髓处理,而小梅的临时反悔迫使这位患者最终只能接受了其他应急措施的救治。比起最佳的第一方案,虽然他得以保命,但治疗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岭称,这是中华骨髓库2001年刚刚建立初期经历的一个真实事件。直到今天,捐献者反悔一直是困扰中华骨髓库的一个难题。据了解,虽然目前库存容量已经突破165万人份,配型成功率高于85%,但目前公众对捐献骨髓还存在有损健康的“误解”,配型成功者中有20%反悔。
误解是反悔的最大原因
健康的适龄居民都可以报名捐献骨髓。洪俊岭介绍,报名的捐献者检查合格后,经过采血、签署同意书包括家属同意书等手续后,捐献者的信息就算是录入到系统中了。可很多当初报名捐献的人可能在3~10年后,才会接到骨髓库配型成功的电话。
但时间是最大的变数。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很多人都容易“变卦”。洪俊岭表示,自身状况、家庭原因等都会对此有所影响。反悔的捐献者给出的理由常常是“父母不同意”、“儿女不同意”,甚至是“丈母娘不同意”、“领导不同意”。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主任何学鹏看来,对骨髓捐献不了解,认为这会损伤健康估计是这些“不同意”背后最大的原因。
骨髓捐献只需提取造血干细胞
提到骨髓捐献,不了解的人以为骨髓捐献是要用一根针管扎到脊椎里抽取脊髓,听起来就很恐怖。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真实的情况远不是如此“血腥”。
“现在的骨髓移植,实际上是造血干细胞的移植。”何学鹏说。就像献血一样,是从人的血液中获取的。之所以只需移植造血干细胞,是因为造血干细胞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是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始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大部分贮存于红骨髓中,可以经血流少部分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所以通过抽取外周的血液,就能提取其中的造血干细胞。
但是和简单的抽血有所不同,捐献骨髓的人在抽血之前还要注射一种药物“动员剂”(学名叫做“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何学鹏解释,因为外周血中存在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很少,不足以提供患者移植所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为了获得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需要连续几天注射“动员剂”,这样就可以将骨髓腔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至人体外周血液中,此时再经由血细胞分离技术就可取得所需的造血干细胞。
而“动员剂”的注射正是很多人反悔的原因。洪俊岭说,注射“动员剂”后,捐献者会出现骨头酸痛、感冒等症状,很多人以为这会危及健康。
可事实并非如此,何学鹏说,之所以会有骨痛等症状是由于使用“动员剂”后,骨髓中的总细胞数量会突然增加,在总细胞增加的情况下,造血干细胞才会更多地转移到外周血中。而骨髓腔的容量是固定的,突然增加的很多“新成员”会使骨骼内出现细胞“拥挤”的情况,导致骨骼出现疼痛。
一旦停药1~2天,症状就会自然消失。而且动员后的造血干细胞有“归巢”的特性,根据个体的差异,这些细胞将重新回到原位。
何学鹏说,目前国内外经过将近20年的时间,百万人次的观察,都证明这种方法对人是无害的。
临捐反悔危害极大
据了解,在20%反悔的人中,很多都是初步找到时就拒绝了,也就是说他们一开始就拒绝了。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既不该责备,也不提倡。但是最要命的情况是临捐时的反悔。”洪俊岭说,就像开头提到的小梅的案例,这样的人数虽少,但是对受捐者造成的伤害却极大。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骨髓移植手术是“清髓性骨髓移植”。顾名思义,就是在移植之前,受捐者要接受大剂量化疗、放疗及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体内的“坏”细胞,然后才能把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捐者,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系统。在清髓后,患者对外界抵抗力极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一次小小的感染而丧命。如果捐献者在此时突然反悔,受捐者面临的就是致命的危险。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其他备选的捐献者,医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备选捐献者,争取其同意并尽快进行移植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如果没有备选的捐献者,患者只能住在无菌病房,同时医院会继续寻找捐献者,或者去脐带血库寻找合适的配型。
“但是不论是哪种备选方案,都属于应急措施,最后治疗的效果都不会如第一方案的效果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洪俊岭说。
(摘自《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