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可穿戴”毋庸置疑是进入2013年之后最火热的词之一。谷歌眼镜的推出、苹果iWatch的提出都在刺激消费者。五月底举行的D11: All Things Digital大会上,“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表示,可穿戴计算设备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周期”的“明星”。而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计,可穿戴计算今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美元,明年将达到15亿美元。在苹果重新定义了音乐和手机之后,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下一个改变人类行为的产品,大家都相信可穿戴计算将成为未来趋势,正如PC让位于移动设备。
不过这个市场还处于初期拓展阶段,远未成熟。虽然革命性的产品让人们尖叫,但现在谈显然改变还为时尚早,对使用习惯的挑战将会是可穿戴设备面临的一个用户门槛。就比如在关于Google Glass的大量评测中,用户体验和用户习惯是最为人诟病的两个软肋,没有了它们,可穿戴设备很可能成为在用户过了新鲜劲后就会被抛弃的玩意儿。
所以,当到底是谷歌眼镜这样的产品能成为主流,还是像手表一样的设备更受欢迎成为辩论的焦点也就一点不让人意外了,争论也传达了可穿戴设备的两种发展方向:革命性改变人类行为的产品还是适应人类行为无干扰性产品。
在目前已经问世和即将问世的四大类可穿戴设备——运动健康辅助产品(如Jawbone Up)、独立智能设备(如iWatch)、互联网辅助产品(如Google Glass)以及体感设备(如MYO)中,运动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最为火热,这一火热伴随着的是干扰性低的可穿戴产品——手环的火热。
去年年底Jawbone UP二代手环一上市便立即得到市场的热捧。根据相关数据(每天同步数十亿步、70万个小时睡眠时间)来推算,这款售价129美元的手环用户量应该突破了十万级别。尽管市场认可,对于健康类可穿戴设备来讲,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更为精准与完善的数据与服务将是竞争热点。而对于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目前还存在信息交互这一最大的难题——语音识别的识别理解率待提升且环境要求高,虚拟键盘则存在设备整合和耗电的问题,体感控制产品远远不够。尤其对于智能眼镜,干扰性强并带来隐私风险都是其不可摆脱的忧虑,再加上电池续航问题都限制了它们的普及。
当然,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制造商而言,通过硬件盈利绝非目的,依据这些传感器搜集的用户数据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拓展服务覆盖领域,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资产。通过可穿戴设备有效地挖掘个人数据,当这些数据得到有效的分析和利用之后,改变的就不只是信息产业,而是医疗等传统行业。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声称,可穿戴科技会是市场上的下一个“大头”,未来三五年市场价值将从今天的30亿到50亿美元发展到约500亿美元。有外媒更认为,随着临床医疗的不断发展,瑞士信贷对可穿戴科技预测仍过于保守。随着先驱产品不断开拓市场,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不断成熟,传统的巨头陆续进入并逐渐推出更具技术实力的产品。未来三年,或许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急剧增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