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菲菲
2013年5月底,印度总理辛格访问日本,这是辛格继2006年、2008年、2010年之后,第四次访问日本,在他心中,日本显然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从他飞抵东京的次数足以证明。这次当辛格降落在东京时,他依旧获得了超高规格欢迎的待遇。
在这四日的行程中,印日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印度将购买日本的US-2搜救飞机,这是日本自1967年实行“武器出口三原则”以来的第一次武器出口。
2012年年底《经济学人》报道说,现如今日本军工的技术水平已属世界一流,亚洲第一。但是直到2011年日本放宽武器出口禁令后,日本军工才得到一次新生的机会。而如今日本对印度售武,只是日本军工新生的开始。
在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支撑下,三菱、川崎、新明和、日本制钢所、小松、美弥等日本军工产业在世界军火大兼并大融合的时代,展现出独特的军工力量。
历史造就的没有“军工企业”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被迫进行非军事化改造,日本的军工产业被占领的盟国拆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2年盟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之后日本的军工产业才开始重新发展,并依靠给美国在亚洲的部队维护和修理武器设备得以生存。
1952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拯救了濒临瓦解的日本军工企业。依赖着美国对军需品的订货,日本军工企业逐渐恢复元气。
“帮助日本军工业恢复元气的还有日本自卫队。”据日本问题专家鲁义教授介绍,从1954年开始,日本军工企业开始装备自卫队,一开始日本军工企业只是对美国设计的设备进行轻微的小改,以适应本国使用。
美国的先进技术让日本军工事半功倍地迅速发展。从1952到1983年,在这30年期间,日本军工从美国获得了价值约100亿美元的先进技术。
其实严格上来说,日本并没有军工企业。碍于二战历史,日本在公开资料中并未提及国家开设有军工企业。但实际上,三菱、富士、东芝、日立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日本品牌担任了日本军工企业的身份。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无论是F-15J和F-2战斗机,还是“宙斯盾”驱逐舰和“爱国者”导弹,都出自其手。日本的军工企业不但可以仿制F-15战斗机和MH-60型大型反潜直升机,还具备自行设计和制造高性能飞机的能力,例如这次卖给印度的US-2就由日本完全自主研发。按照《经济学人》的说法,日本军工的技术水平已属世界一流,亚洲第一。
同时,也应注意到,日本发展军工业有个极大的障碍——“武器出口三原则”。二战后,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将永远放弃拥有军队和交战权的条款被写入宪法,在此基础上,日本实施武器出口三原则,全面禁止武器出口。在规定中,其禁止日本向共产主义阵营国家、联合国实施武器禁运的国家,以及国际冲突的当事国或有冲突危险的国家出口武器。所以日本军工企业一直以来,只有唯一顾客,即防卫省。
解禁的武器出口
军工企业只有做大做强在世界上才有竞争力。以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波音公司等公司为例,均为大型飞机制造企业,但它们下面有众多的子公司,包括生产装甲车辆、火器、电子系统、软件、无人飞机、代用燃料等等企业。
在“我买你的武器,你必须买我的农产品或者是工业品”等谈判中,世界各大军工企业都走向了不得不去兼并,或者将事业统合起来的道路。
但是在日本,军工企业却是另一个极端。除却像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为自卫队提供主要装备的企业,大多数日本的军工企业只能制造武器装备中的一部分,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整体工作。以一辆坦克为例,需要1300家企业合作,而军舰更需要有2500家左右的公司参与。虽然它们大多为中小企业,但很多企业有着自己独到的技术。
与美国军工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不同,在日本拥有很多家大致相同的企业,各家企业的技术水平都比较高。日本的军工企业往往采取大分工的方式进行,各有各的技术,企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而各公司都有一定程度的工作量,又因为采购时期很长,它们的产品往往在拿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老化了。各公司无信息沟通,同一个课题可能有几家企业同时在进行研究,购买的研究设备很多,但研究成果乏善可陈。
同时在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也同美国等国家一样面临着财政紧缩的问题。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报道,在日本军费中,将近一半被用于发工资、解决伙食问题;另一部分用来购买武器弹药、战斗机及军舰等等,这个费用为2.5万亿日元(约300亿美元)。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顽固地将国防支出限定在GDP的1%以下,当中大部分经费又用作向美国进口先进的武器。而且,因为被禁止与外国进行联合研发,也因为一直是小批量生产而没有形成规模,所以日本军工企业的武器研发成本一直很高。
例如日本研发的F-2,是对美国F-16的仿制,但价格却是F-16的4倍,这使得日本的军工企业举步维艰,也对日本的国家安全造成不少的风险。不过日本政府也算是一直做出了积极的支持,本来日本完全可以从美国买来绝大部分的武器,但是日本政府还是愿意在很多领域出高价购买本国的武器。
本国购买并不能支持日本军工业走出困境,唯一出路只能是出口。
2011年,野田佳彦政府放宽了“武器出口三原则”,有条件地允许日本向他国出口武器和合作研发武器。《东京新闻》说,日本国内制造战车、护卫舰、战机等产品的相关企业有1000多家,但政府采购大幅减少,因此它们将目光转向出口。
新一代军火卖家
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对军工企业不遗余力的支持,即使价格高昂政府依旧对其“网开一面”;另一方面则是日本军工开始走向对外出口的第一步。日本军工的前景普遍被业内看好。
美国学者萨缪尔森说:“在美国,衡量武器是三个标准:性能、成本和交货期。而在日本,有关武器迄今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制造。”
实际上,日本军工这次售卖飞机给印度,是2011年放宽限制以来的第一宗买卖。US-2自2007年交付自卫队以来,总共只在日本国内卖出4架。财大气粗的印度,现在无疑成为这一项目的“救世主”。可以料想的是,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将成为日本武器的主力买家,日本军工业将成为国际武器市场上一位早已成熟的“新人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笔订单签署的同时,日本政府就宣布要采购40架美国的F-35“闪电”II战斗机,即又有一笔高达7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国防开支流入希德·马丁公司的口袋。但日本军工企业认为这笔交易是有利的,因为可以通过这次机会分享到美国顶尖的军事技术。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外交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说:“最终日本政府没能争取到分享美国顶尖军事技术的机会。”因为在F-35的交易中,没有任何系统会被日本国产化,甚至不会在日本进行装配。这让日本军工企业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
这其实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单纯的武器进口,并不能对日本军工企业有什么提升作用,但如果日本政府利用现有的安全合作关系,与盟友们一起进行研发,将事半功倍。
韩国和印尼的模式可能就是日本艳羡的,两国共同研发KF-X型隐形战斗机,印尼承担研发费用的20%,并参与战斗机设计、试验。等战斗机批量生产后,印尼将购买大约50架。这种合作让两国的军事盟友关系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也许不久的将来日印可能会以韩国和印尼的合作为样板。”周永生说。
无论研发也好,生产也好,日本对外出口武器已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日本在工业制造及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可即刻转化为武器产能,这样不仅会盘活军事工业、抢占国际军火市场,甚至能带动出口,改善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日本军工企业目前还比较困难,但为了保有一定的军事力量,日本的军工企业不会消失,日本企业仍将是国际军工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