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陈水总拎着早已准备好的桶装汽油,离开蜗居数十年的厦门局口街24号,踏上一辆挤满乘客的公交车。18时20分许,这辆行驶中的公交车浓烟滚滚,火光骤起,最后被烧得只剩车架,大火导致47名乘客丧生,纵火者陈水总也被当场烧死。
事件之后,陈水总的人生不幸被刨根问底的媒体挖掘出来。然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纵使有千般不幸,也不能支持他报复社会、屠杀无辜。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究竟是哪些因素催生了陈水总的恶行?
对于一个正常社会来讲,个体遭遇不公和失败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因为,只要利益表达渠道通畅,社会救助及时,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但对当下的中国而言,最稀缺的正是这两样东西。
因此,国人在自身权益遭受损害的时候,容易滑向两个极端:利益损失小的时候选择忍让,利益损失大而且看不到解决希望时,则选择暴力报复,而且报复的对象本身并不限于侵权主体本身。随着转型期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权益冲突的暴力色彩是越来越浓厚。
从崔英杰到杨佳,从钱明奇到陈水总,这个时代的弱者在维护自己所认定的权益时,不惜暴力相抗、以身殉法。绝望的他们用一种同归于尽的方式,制造出一个个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社会的悲剧。
绝望,肆意报复,这就是陈水总们的简单逻辑。但实际上,弱者对于权力的滥用并非只存在逆来顺受和血腥报复这两种极端选择。以公民不服从为代表的非暴力抵抗方式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这是一种公开的质疑和非暴力的对抗,它遵从良心,通过政治性的违抗法律或公共政策,迫使强权得到改变。既不接受逆来顺受者对罪恶的放任自流,又避免了暴力反抗带来的血腥后果,通过自己的受苦来寻求最大范围的共鸣,通过自己的忍耐激发对手的同情,最终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而非消灭和凌辱对方。
不服从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看似温柔,却并非软弱无力,历史的经验表明,它足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甚至触动整部国家机器的改良。
而在所有非暴力的抵抗方式中,幽默也许是最容易被采纳的。面对暴力、强权与不公正,用鸡蛋碰石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以柔克刚的幽默,不失为妙法。毕竟,最让当权者无可奈何的,就是民众非暴力的幽默。
在大众话语的解构下,“草泥马”目前成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动物;“喝茶”成了最受欢迎的生活方式;从“保护性拆除”到“休假式治疗”再到“轮流发生性关系”,对社会不公和强权的集体嘲讽已经成了当代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喜剧演员法提赫·切韦库鲁说:“笑声是示威的最佳方式,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抗拒它,因为思想是无法禁止的,而且人类的价值高于政权的教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