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宇琳 谢炜君
老骥伏枥,志在公益。年近六十的杨锦麟第三次华丽转身,这一站他选择了“公益”。从批评者到建设者,这条媒体人“从良路”他走得没有邓飞、王克勤这般轰轰烈烈、义无反顾。
目前,主职仍是主持人的老杨正在筹建公益基金会,并推动“锦麟乡村读书计划”。他对自己和团队说,脚踏实地很重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不吹牛皮。
进入2010年之后,江湖上频频传来知名媒体人转身做公益的故事,著名的有邓飞的“免费午餐”、王克勤的“大爱清尘”、孙春龙的“大病医保”……目前,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年近花甲的杨锦麟似乎也要加入这个行列了,他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锦麟公益基金会”。媒体圈内有人戏称:“老杨要下海了。”
杨锦麟可不认同“下海”的说法,他说:“我没有下海,我还在海上。”谈起自己的公益行动,在荧屏上横眉怒目,什么话都敢说的老杨低调起来,他甚至为接受采访而忐忑:“接受采访我要挣扎很久,我觉得我还没做什么东西。但我想,借这个机会,宣传一下乡村读书计划也是可以的。”
锦麟公益基金会的主打项目是乡村读书计划,基金会工作人员会到乡村里选点建造图书馆,并不定期地邀请文化名人到图书馆去与当地的孩子们交流。从去年至今,他们已在福建武平、浙江德清两地建立了乡村图书馆,目前,杨锦麟的公益团队打算把图书馆开到震后的芦山去。
杨锦麟说,他与邓飞、王克勤等人的投身公益方式不同,他的主职仍是媒体主持人。“邓飞,克勤他们做的公益太成功了,相比之下,我们微不足道。”老杨谦逊地说,“我只是想为孩子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做成一个是一个。”
然则,一个已近花甲之年的名主持,本可养尊处优,游山玩水,老杨搞得自己那么累干什么?同时,当前众多公益项目皆可为,为什么要选择乡村读书计划?一个细节或能解读这些问题:锦麟乡村读书计划的第一站,选在了福建西南的山区小县武平,那是杨锦麟40多年前当“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
故事要从1969年的秋天说起,那一年,杨锦麟15岁,他在一列满载哭声与歌声的火车中离开城市,奔赴大山。
大山里的读书声
来到山区的少年杨锦麟,初时还觉得有些新鲜,时间一长,“城里人”自然不好过。杨锦麟就试过挑着一个跟自己差不多重的担子走了12里山路。那时的他,人小力弱,每走500米就得停下来休息一次,当时,他一共休息了12次,才把担子挑了回来。
远离城市,每天劳作,知青们很容易有种错觉:也许一辈子就在这大山里过了,但杨锦麟依然保留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也许就是那时,他爱上了读报。山里的书籍报刊不多,他就把一份报纸反复地读,连天气预报都读。为了在劳动时“偷偷懒,抽口烟”,杨锦麟会在田头给农民读报,那时的他肯定想不到,他日后会被誉为“中华读报第一人”。
也许是出于兴趣,也许是出于改变命运的期许,知青时代的杨锦麟会去读一切能接触到的书籍。他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在值班煮饭、喂猪放牛的时候读了许多当时被封禁的书籍,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泰戈尔等国外名家的著作让杨锦麟印象深刻。杨锦麟说,当时他没法把书读得很细,但读得“如饥似渴”。
书报看多了,性格外向的杨锦麟就开始给人讲故事。据他自己说,他讲故事的本领能“让远近几十里的人天天提着小马灯,爬山越岭的听我讲”,他给乡亲们讲《无头骑士》,讲《梅花党》,讲“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后来杨锦麟笑言,他能为凤凰卫视打工,就是当时讲故事训练出来的能力。“我完全忘不了那一块充满猪粪的土地。”
1977年,下乡8年的杨锦麟病退回城,因父亲的“历史遗留问题”,他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也没能进入体制内的单位工作,落魄的少年当过下水道工人,也借钱办过小工厂,但他的内心,始终惦念着读书。1979年,政策风向变动,杨锦麟忽而获准高考,他仅准备了20多天就步入考场。
山中的苦读改变了杨锦麟一度坎坷的命运。当年,杨政治考满分,历史97.5分,两科均为福建省第一,虽然数学仅考了11分,但仍被厦门大学历史系录取。
在杨锦麟看来,书籍对山区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路径。”回忆当年,他常常说,每个人的第二个十年,是一生当中吸取知识的最佳年龄,但山区偏远,信息闭塞,日子又苦,此间少年读书不易。
由是,功成名就的杨锦麟希望乡村少年读书更容易些,改变的命运的路径更多一点。
老杨的公益情怀
其实,在圈内人看来,老杨做公益并不突兀,他一直就是个有公益情怀的媒体人。去年,他给“南都公益盛典”的颁奖礼做主持,其发言让在场的公益人心怀激荡;他也给“大爱清尘”的周年庆当主持,让组织者至今心怀感激。
杨锦麟主持的节目,总是不乏对权贵的炮轰与对弱者的维护,离开凤凰卫视后,这种直言不讳的风格仍然保留,甚至有所强化。目前,老杨与腾讯视频合作,继续以“读报”的形式针砭时弊。近期,他就红会事件、艾滋病患、受侵女童、户籍歧视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措词激烈的评论,其关注点与立场和民间公益人士几乎完全一致。
在评女童遭受性侵时,老杨说:“只有你们(女童)可以放开束缚做梦、追梦、圆梦,我们这个国家才能实现共同的中国梦,不管现实当下有多么残酷,还存在多少丑陋,我们为你守住人性的净土,为你们构筑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是我们大人想推也推不掉的责任。”他甚至在节目中力挺当下颇有争议的叶海燕,称“想开房也可以找我老杨”,并在荧屏上破口大骂性侵女童者是“狗娘养的”。
杨锦麟有一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个在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失望的国家。用杨锦麟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曾经的苦难和未来的光明还仍然抱有某种憧憬的人,他才会把他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他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所以,他坚持用一种犀利而又“怒形于色”的方式发表时评,这是他报国的一种方式。
这种情怀让他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媒体人,但也是这种情怀,让他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有名气的主持人。
《有报天天读》让杨锦麟红遍华人世界,也为凤凰卫视带来了“比西部省份的电视台一年还要多的广告收入”,但杨锦麟却有更大的追求。2009年,他走出香港的办公楼,主持一档名为《走读大中华》的节目,开始云游四方。他探访的多为贫苦之地,新疆、西藏,还有他当年当知青的福建武平。
在目睹了大量贫困后,杨锦麟感到悲苦,并一度担心自己会得忧郁症。他说:“我把钱都掏给他们,也只能帮一两个人,但他们身后还有无数这样的人,我有一种无力感。”在说“掏钱”时,老杨的语速很慢,眉头紧缩,他双手在右肋作虚捧状,然后往外一送,似是欲将所有献予他人,却依然感觉力有未逮。
一个悲悯的媒体人,在采访中看到了他人的苦难,欲救无力,于是想找更多人来帮忙。老杨此番经历与邓飞、王克勤等人颇为相似,也许,这就是媒体人做公益的缘由。
务实的“媒体公益人”
尽管有着种种前因,老杨真正挽起袖子做公益,却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2012年的一天,杨锦麟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说是他当知青下乡的武平县“缺书”,对方想着老杨人面广,问他能不能“支持一下”。说来也巧,杨当时刚给一家名叫“枫林晚”的连锁书店做完演讲,而这家书店的创始人朱升华,还是杨锦麟的厦门大学的校友。
朱升华对公益也颇为热衷,他所领导的“枫林晚”就不时组织知名文化人开展公益性质的主题沙龙,凤凰卫视另一名当红主持人梁文道也曾为其义演,企业创始人对以书为载体提升国民素质一事颇有追求。
杨锦麟、朱升华和几个热心朋友一谈即拢,大家提议说,一次性的捐书效果未够好,“我们能不能把这个事情做成一个更常态化的项目?”大家一合计,于是有了“锦麟乡村读书计划”。当年9月,杨锦麟带着2000多本书重回武平,他还带来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厦门大学教授陈动等学者,让这些文化人给山里的孩子们聊天、开讲堂。
“锦麟乡村读书计划”不止于一个乡村的图书馆,更多还有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激励,杨锦麟说:“我们计划邀请一些从当地走出去的,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文化人来谈读书对他们的影响,读书的好处,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计划不仅在贫困地区开展,也走进一些相对富裕的地区,今年上半年,杨锦麟团队就把他们的第二个图书馆开在了浙江的德清县。他们认为,读书计划并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精神上、文化资源上的帮扶,“有的地方是生活待遇好了,但是他精神上仍是贫瘠的。”
为了更专业地推进读书计划,杨锦麟的团队开始筹建公益基金会,目前,“锦麟公益基金会”已经着手注册,腾讯公益基金会、厦门大学校友会等社会组织都将为其助力,更多的社会机构和个人在加入老杨的行列。
虽说聚集的资源不少,但做了半辈子媒体的老杨不尚浮夸,他总是对自己公益团队说,脚踏实地很重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不要吹牛皮,不要去说一些自己做不完的事。面对采访,杨锦麟坦言“没有大展宏图”的想法,只是强调,自己会用心做好。同为媒体出身的王克勤在微博上对这种“做成一个是一个”的务实做法表示赞同。
“我是做电视的,会强调‘内容为王,但同时,我们注意到品牌的营销也很重要,公益项目要依靠影响力、公信力形成品牌的效应。”杨锦麟说,年近花甲的他此趟已是“第三次转身”,“我期待有一个新的出发。”
中国财富 × 杨锦麟
为什么会想到做乡村读书计划?
读书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一种特殊的指引和力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文化残缺让我们如饥似渴,但是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我们深深地了解文化、情怀和知识、眼界对于人一生成长的意义。
放眼今日的中国和今天这个年代,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常识,我们的孩子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节节败退,很多基本的做人道理和训练都没有接受。房子越起越高,但是地基松松垮垮,这种摇摇欲坠的教育需要我们更多地直面,更需要我们直接的行动。
以前是我们渴望读书而读不到书,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不知道读什么书也不怎么想读书。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动不动就跳楼,一言不合就可以投毒,这很可怕。这个民族一定有问题,这样的民族怎么有前途?所以我想我们还是做一些根部的滴灌工作,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干起。我们的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民族的自强,需要更多健康的、不残缺的孩子。我们只是做点补课的工作,做点常识性的工作,如此而已。
杨锦麟的图书馆里会有什么书?
我非常坚持每一个图书馆一定要有两部百科全书,也许有人会认为,孩子们根本没兴趣或无法理解这种大部头。我们认为,看不看得懂你都摆在那里,这种存在是一种信息和眼界的传递,也许有几个乡村少年打开这两本大部头,很多改变慢慢就发生了。另外,还要有不同阅读层次的儿童读物、科普读物,肯定还要有一些中外的经典名著。每一个图书馆的设立和图书的配备会根据不同的地区的需求,相对发达地区的书籍配备跟贫困地区的配备也会不一样。
内地的公益事业备受质疑,你怎么看?
把一切放在阳光下,只要你问心无愧,任何人的批判都可以。我认为任何的一种批判都是监督,是鞭策。我告诫我们的所有同仁,每个人要负重前行,这个“重”就是责任,这就是社会的承担。目前,(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几近荡然无存,民间的力量是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的。我们要注意公信力的维护,做有意义的事,一点一滴传播知识、传播常识、传播一种价值观、传播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