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公益慈善的质疑声前所未有的强烈,根源在哪?
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是个新鲜的事物。现在由于公信力缺失,报纸没人信,新闻联播也没人信。说PM2.5的事,钟南山先生的作用远大于国家卫生部、环保部;说创业的事,李开复、薛蛮子的号召力远远大于中国创业家协会和所有的报章杂志。
同时,以前三十年来认为天经地义的,突然都被挑战了,价值观也被颠覆了。今天的公益慈善,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春天,同时也是前所未有的受争议。凡是捐钱的人都被骂了,陈光标被骂,我也被骂得一塌糊涂。
你怎么看待被骂?
要做这善事儿,你就别担心被骂。因为被骂是正常的,有了名声就有质疑,质疑的背后有普遍的社会原因,年轻人,80后,90后,生活没前途,对社会积聚了很大的不满,老子(他妈)工作都找不到,你(狗日的)还给人家捐钱,你还能够沽名钓誉,你(狗日的)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天天搞这个你一定是拿了佣金了,这个东西是没法说清的。
目前,社会不满的情绪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他对不满的认知越来越强。以前穷啊,不满忍着骂一句蹬一句,拿我不当人(没关系),只要有饭吃、能养家糊口,没有尊严的问题,现在人人都尊严大了。由于自己不满,他容易(骂人),也确实很多公益事业做得不好,会被质疑。这个质疑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必然的现象,每当价值观被颠覆,而新的价值准则还没有被建立起来,大家谁也不知道微公益该怎么办,就会产生质疑。
公益圈有一种观点:做公益要是赚钱的话就是居心不良,你觉得呢?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中国人把“赚钱”这个事情恶魔化了。中国是个重农的国家,商业传统非常薄弱,认为无奸不商,你是商人,你必须是个骗子。
我们过去的慈善公益,受这么多年宣传雷锋的影响,雷锋第一是不求回报,第二是要默默地,不能说,说了你就是王八蛋,说了你就是沽名钓誉。这种圣徒有没有?几百年有一个。这种圣徒到底是真的假的?我们也不知道。我认为,圣徒永远会有,就像世界历史上,圣徒也有一样。总有舍生取义、完全无私的人,但这种人绝对是少数。中国13亿人,绝大多数人跟薛蛮子一样,有着所有的七情六欲,有向善的想法,也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小九九。
要承认,人本身是不完美的。慈善公益最大的(目的),是要激发每一个不完满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宗教行为,不能够劝着人家要剃了头、肉也不吃了,每一个信佛的人都要去做和尚了,老婆也不许娶了,这个事是推行不了的。我觉得慈善公益就是,人家想出个名,你转发一下他给一块钱,这事儿多划得来啊,你举手之劳,人家不就捞个出名吗,你就满足他一下就行了啊。
我坚持认为,慈善一定要允许个人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只要最终的结果是钱落实到该落实的群体上,在事实上帮助了中国人民。所有人都应该宽容、鼓励,这样人人常年行善(将)变成我们生活的常态。
对慈善最要紧的,第一,要动员社会中每一个阶层的人,甚至我们认为传统上的恶人,监狱里的犯人,都鼓励他们做慈善,这是一个人类救赎的过程。第二,就是一定要允许商业的人来(做慈善)。现在就是一个道德绑架,任何一个事情上纲上线,每个人都要像圣徒一样,个人就要学习雷锋,社会就要学习中央委员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公益跟商业之间该不该有一条界线?
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如果你是纯粹的商业炒作是看得出来的,而一个正常的商业活动中,带有慈善色彩也是看得见的。这个看得见的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硬性的标准。
就像人生一样,你说这个人有几个优点是好的,是说不清楚的。只要你没有触犯刑法,你就是个好人。我认为公益上也是这样,在人没有被证明是罪犯之前,你永远就是无辜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是,你永远是个坏人,除非你能证明你是个好人。中国人做事之所以难,就是得花50%以上的时间先证明我不是骗子。
你怎么看微博、微公益以及公民社会的建设?
我觉得公民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
首先必须每一个人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连饭都吃不饱,还有什么屁公民意识?你想你大学毕业没几年,一个月挣几千块,一个月吃饭什么的如果一千多块钱够了,剩下的钱就可以干别的。你会花钱去看一个《致青春》、你会看个《中国合伙人》,这种生活是你的父母以前达不到的。现在社会的效率提高了,我们的余暇多了。
有这么多时间,我就上上微博呀,搞搞微信呀。尤其是你一旦经济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纳的税多了,你对纳税人的钱就很关心:我每年交的养老金哪儿去了,国家出台什么政策,我的养老怎么办?
公民意识,首先是每一个社会的公民对他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认知。慈善和公益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尤其是大量的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的关注)。恻隐之心,人人都有,而且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