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莉
摘 要: 色彩是构成艺术形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色彩对于中国画并不是从属的点缀,而是历来就处于重要地位的。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中国画称为“丹青”。丹为朱,青属蓝,“丹青”是泛指色彩,引申而为中国画的代称。
关键词: 中国画;色彩原理 ;技法
色彩是构成艺术形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画中它和线条一样都是造型的手段之一,历代中国画家都非常注重对色彩的研究与应用。
一、古代画论中对色彩的论述与技法
(1)中国画色彩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丹”谓之朱砂,“青”是为蓝靛,都是中国画常用的颜色,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经有相当复杂的色彩,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设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唐代以前就出现的敦煌壁画,浓艳的色彩摄人心魄,唐朝出现的绢上工笔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都渲染了华丽的色彩,正是这些华丽的色彩烘托出了大唐的气象。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以“青绿为衣,金碧为纹”,用勾线填色的方法表达出了华贵繁复的效果。由此可见,对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之一,也是大唐盛世繁荣强盛的一个反映。
宋代以来,水墨成了绘画的主流,一些文人开始视色彩艳丽的工笔画为画匠之作,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在文人画逸笔草草的笔墨形式下渐渐居于弱势,如原来的青绿山水画,渐渐被以水墨为主的水墨画替代。水墨画逐渐发达,由山水而花卉而人物,占了主要地位,但色彩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并没有完全退出画坛。清·王概《芥子园画谱》中对设色各法做了专门的研究;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设色锁论》中也说的比较全面而详尽。
(2)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原理
谢赫 “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及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即绘画的色彩应按照不同的具体物象而给以具体的表现。“赋彩”要“随类”“赋”,所谓“类”,即物象的固有色。如北宋·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所说:“水色:春绿、夏碧、秋清、冬黑。”是指水色在不同季节里所呈现出来的固有色调。
中国画多采用色彩的对比调和,色彩的对比调和,是互为依存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离开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成立。如石青、石绿和朱砂,花青和赭石,对比十分强烈,又由于墨线或金线的调节作用,加上空白背景的艺术技巧,使画面从对比中求调和,产生了美感。中国画虽然是“随类赋彩”,但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主义描绘,为了强调对象的自然主义特征,或者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的表现,在适当的场合可以进行变色。如“金碧山水”,“青绿山水”,都是把握自然界的一种主色来处理。
中国画的设色十分讲究“举一色为主”,即作品的色调。一幅色彩丰富而具有表现性的作品,一定要有主色统率全局,并配以辅色随和以求其变化,使画面既整体又有变化,变化中又统一,达到画面色彩多而不杂,宾主分明。
二、现代中国画家对设色的论述与技法
解放后中国画的设色有了新的发展,并吸收了西洋的色彩方法,在水墨与色彩的结合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非闇还专门著了一本《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刊行于世。
(1)色彩运用和色彩表现更为丰富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开始把目光转向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随着价值取向与文化结构日趋多元化,现代人更加关注和喜欢色彩丰富的绘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画家借鉴油画,其色块更见厚重和力量感;有的画家在线型和色块的对比中渗入许多装饰成分,甚至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的平面构成……从工具上看,画家们也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毛笔、宣纸、绢等,排笔、喷枪、刮刀、画布等也被广泛使用,技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渲染、涂、抹、喷、洒、刮擦、堆积、揉纸等。
一些画家在继承传统工笔画之精髓的基础上又借助东、西方艺术的构架,增强了画面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空间变化,尤其在把握色彩基调及氛围的处理上掌握了主动权,使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如何家英、王天胜、苏百钧等。而另一些画家在借用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时,还将色块大规模地引入到水墨艺术中,如画家田黎明,他用大片的块状色墨将传统的笔墨关系分解成为一种光斑效果,使画面呈现一种现代感。
(2)借助材质特性,突出语言的丰富性
对画材、工具、技法的关注,成为中国画发展不容忽视的部分,各种有可能提高表现力的绘制方式均被广泛尝试。在多样性尝试中,国画大师张大千追寻泼墨泼彩的自然运动痕迹,借助色墨的特殊渗化产生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肌理效果的绘画表现,既是对禁锢千年的中国画色彩的一种解放,也是中国画在表现技法上大胆突破的一种尝试。
林风眠从西方留学回来,创作了很多彩墨画,他大胆地用浓艳的色彩替代了笔墨,获得了有别于古人意境的效果。正是由于林风眠对色彩的重视,所以他所选用的色调纯度和明度都有所加强,使画面迥异于传统水墨,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感。因此,他的彩墨画作品达到了前所未及的高度,对于改革中国画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三、小结
宗白华先生曾经感叹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他预言:“中国画以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色彩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 。要在中国画的语言形式中加强色彩美,还需不断提高画家对色彩语言形式的自觉意识,并把对色彩的观照与自己的个性、精神气质联系起来,进而转换成一种自觉、自由的感受色彩的能力。色彩在中国画中地位的的升降变化过程,正是其作为艺术表现元素对社会经济、思想、人们生活和审美需求的反映。换句话说“笔墨当随时代”,而色彩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也随时代特征而发生着变化。
参考文献
[1]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庞金海. 中国画设色谈[J].美术报,/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