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 于勤
摘 要:简要叙述了高职院校教材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教材的开发思路:第一,加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高职院校教材;第二,优化合理教材编写团队,选取真实案例开发高职院校教材;第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编写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院校教材;第四,教材应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并提出高职院校教材开发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材开发;就业导向;工作过程
高职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编写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教材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为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仍然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能贯彻教育的理念,直接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质量。所以,本文从多个方面剖析高职教材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思路。
一、高职院校教材现状
1.教材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教材应为高职教育特色服务,但是,目前教材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没有充分体现。“依据学生就业岗位、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没有完全突出实践教学,缺乏与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没有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难以实现学校培养与岗位需求零对接。另外,由于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教材建设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凸显地方企业人才目标,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缺乏普适性。
2.教材内容不能同步于企业行业发展
高职院校教材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应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变化。但是,许多教材缺乏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另外,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高职院校的教材难以顺应企业发展需求,不能将企业的新流程、新材料、新产品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去,很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知识迁移和工作能力难以得到科学提升,更不能快速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教材内容缺乏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教材编写注重知识的模块整合,体现了项目化的工作任务,但内容的组合仍然偏向于理论,缺乏足够的实践,真实的案例实用性较差,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教材体系与职业标准不配套,体现不出职业标准的特点,教学过程很难融入职业元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难以有机地融入教材中,不能很好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有效衔接。
二、高职院校教材开发思路
1.加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高职院校教材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适合社会和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学校也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人才培养应符合企业岗位需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教材定位要面向职业技术应用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为企业进行人才规格定做,也称“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学校选出部分学生组成班级,按照企业就业岗位与岗位技能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取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在教材编写中不能局限于岗位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实施,还可以将企业岗位培训资料编写于教材中,这样能够使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角色。教材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学生能够学专业知识、学岗位技能、学企业文化、学职业素养等。教材凸显了岗位特点,内容学习、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规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优化合理教材编写团队,选取真实案例开发高职院校教材
合理的编写团队是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保障,团队的组成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师,即使教师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将教材的内容与岗位的需求得到良好的契合。编写教师对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难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所以,教材团队的组成只有吸纳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才能有效沟通,获得企业的最新产品信息与技术,能够与企业生产保持同步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企业应直接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企业人员能够提供更多、更详细、更有针对性地岗位能力培养的真实案例。通过从学校遴选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企业遴选能工巧匠、行业遴选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考核的专家组建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编写团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科学地设计教材编写大纲,从企业选取真实案例融入教材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与劳动部门和行业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有效衔接。
另外,教材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的目的不仅要选取真实案例,更应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人才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编写团队及时根据岗位需求来实时调整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的主动性,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3.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编写以能力为本位高职院校教材
高职院校以前的教材只是罗列了多个工作任务,但是,每个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考核标准等并未体现出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应注重全程参与,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体现于教材中。在编写教材时,应明确课程地位,需要培养的岗位技能,对多个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改进工艺、完善产品、互相评价等步骤进行,要确定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教师、企业和行业人员等参与的多元考核方式。教学重点、难点和实践操作注意事项等以及考核内容、考核要点、考核细节应全部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样才能够夯实基本实践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4.教材应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高职院校教材内容选取应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所谓职业性,指的是选取的内容源于企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教材中的教学任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基本知识+技能操作”的某一岗位、某一特定的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工作任务的延伸性,使学生能够产生知识和能力迁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所谓实践性,指的是实施每个工作任务时,以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工作过程学习的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目的性地将专业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操作规范,能够使得学生掌握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使得学生的技能更加扎实。所谓开放性,指的是教材的结构是静态的,但是,教材中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是动态的。由于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所以,教材编写的教学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将企业所有产品面面俱到,只能罗列满足区域行业或职业岗位群需要的代表性技术、产品等。
高职院校的教材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制定课程发展规划和教材建设规划,制定教材建设目标、思路。教材内容的选取要源于行业、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导学生全过程参与,培养岗位技能,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地位,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百鸣,杨桦,刘新国.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10(1):153-154.
[2]宋岩丽.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0-81.
[3]于勤,张春芳,倪春锋.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为载体,改革“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J].纺织教育,2011,26(2):144-14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科技新城沙洲职业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