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西民
【摘要】研究内脏肥胖男性有氧运动后血清IL-6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以内脏肥胖男性为研究对象,在功率自行车负荷下运动50min,分析观察血清中IL-6的变化。两组受试者运动后血清IL-6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但内脏肥胖男性血清IL-6的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男性。内脏肥胖型男性有氧运动后血清IL-6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运动有效控制体重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有氧运动;内脏肥胖男性;IL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肥胖症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肥胖对人体的危害已经被社会所公认,而不同体脂分布类型对健康的危害有差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脏脂肪组织与皮下脂肪组织其功能是有差异的〔1〕。BMI相似的肥胖个体,其内脏脂肪的含量差异显著,且内脏脂肪含量多的比内脏脂肪含量少的肥胖个体患代谢综合征的概率要高。同时在运动减肥的过程中,不同体脂分布类型的减肥效果不同,内脏脂肪型肥胖的体重减轻相对较快〔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内脏肥胖男性进行中等强度定量负荷的功率车运动干预,探讨有氧运动对内脏肥胖男性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和分组
研究对象为无运动禁忌症的男性20名,详细分组情况见表1。
1.2实验方案
在60%最大摄氧量(VO2max)功率自行车负荷下,运动50分钟,测试呼吸交换率(RQ)的同时对受试者进行肘静脉采血(运动前10分钟、运动结束即刻、运动结束15分钟、运动结束30分钟、运动结束60分钟、运动结束90分钟)。
1.3检测指标
1.3.1形态学指标
基本指标:身高、体重、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
派生指标:BMI(BMI=体重/身高2)。
1.3.2腹部脂肪的测定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Highspeed/NXZ双排螺旋CT机。
1.3.3血液检测指标
血清FFA:采用生化比色法,使用南京建成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FFA试剂盒。
血清IL6的测定:采用放免方法,使用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的IL6放免试剂盒。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全部数据在SPSS11.5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以±s形式表示,同一指标不同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如有差异再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
2.1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受试者年龄、身高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E组的体重、BMI显著高于C组(P<0.01)。经形态学检测指标筛选后,再经CT扫描腹部脂肪,用机配软件计算腹部VA,其结果显示,在体重、BMI没有差异的情况下,E组的腹部VA显著高于C组,见表2。
2.2血清FFA浓度的比较
在安静状态下,E组的血清FFA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经过60%VO2max运动强度功率自行车运动50分钟后,恢复过程中E组的血清FFA与C组产生了差异,在运动结束即刻至恢复30分钟,E组显著高于C组(P<0.01);在运动结束的恢复90分钟,E组的血清FFA的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1)(见表3)。
2.3血清IL6浓度的变化比较
在安静状态下,E组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经过60%VO2max运动强度功率自行车运动50分钟后,恢复过程中两个组的血清IL6的浓度均产生了变化,在运动结束即刻至恢复90分钟,E组均显著高于C组,且E组血清IL6水平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C组。见表4。
3讨论
在非炎症状态下,由人脂肪组织(其中主要是网膜脂肪组织)分泌的IL6占循环总量的三分之一〔3〕。已有研究发现肥胖与血清中IL6水平呈正相关,肥胖与IL6分泌增高直接相关〔4〕。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安静状态下以及经过50min有氧运动在恢复过程中内脏型肥胖的男性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男性,提示安静状态及运动后恢复期血清中的IL6可能仍然主要来自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
IL6可以促进脂肪分解。有研究报道〔5〕,注射IL6提高肝葡萄糖输出的同时,可观测到FFA释放量增加。另外,发现大鼠注射IL6发现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和FFA水平的升高与IL6成剂量依赖性关系。血清中FFA水平的提高是由于脂解的作用。
运动结束后的恢复阶段,随着血清中IL6水平的提高,脂肪水解充分激活而FFA再酯化作用受到抑制,在恢复阶段,其脂肪分解加速,脂肪的分解大于脂肪酸的利用,使血清FFA浓度升高。在恢复过程中肥胖两组血清浓度的变化幅度不同,内脏脂肪型肥胖者的血清FFA浓度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皮下脂肪型肥胖者,表明在运动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内脏脂肪型肥胖者的脂肪的动员与分解利用均高于皮下脂肪型肥胖者。这可能是内脏脂肪组织IL6的分泌量增加使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更容易分解,致使血清FFA浓度升高。
4小结
运动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肥胖的发生发展,但对不同体脂分布类型的效果并不相同。本研究发现内脏肥胖男性有氧运动后血清IL6的水平与普通男性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内脏脂肪型肥胖体重减轻较快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凌雁.肥胖与非肥胖者腹部皮下及内脏脂肪组织蛋白质组差异的四例研究〔J〕.上海医学,2003,26(1): 31-34.
〔2〕Saris WH.Effects of energy restriction and exercise on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J〕.Int J Obesity,1995,19:17-23.
〔3〕Kern PA,Ranganathan S.Adipose tissue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in-terleukin-6 expression in human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J〕.Am J PhysiolEndocrinol Metab,2001,280(5):E745-751.
〔4〕高从容,杨凌辉,王奇金等.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IL-6水平的变化及西布曲明减重治疗对其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3):317-319.
〔5〕Stouthard J M,Romijn J A,et al.Endocrinologic and metabolic effects of interleukin-6 in humans〔J〕.Am J Physiol,1995,268:E813-819.
(责任编辑:李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