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艳恩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步增大,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修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得出结论: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毕业生从事行业面本身比较窄,加之就业渠道单一,使他们的就业形势更加困难;应届毕业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比现实情况要高,并且应届毕业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差距较大,说明应届毕业生对现实情况不了解,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产生了脱节;并且我国高校羽毛球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院系;羽毛球;学生就业
1前言
21世纪是适者生存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势必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种需求,1995年国家教委在高校开设了就业教育选修课,旨在加强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然而,扩招数量的剧增,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对于一成不变的就业市场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尤其是羽毛球专业的学生由于用人单位长期的偏见和高校培养模式的单一,使得羽毛球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难上加难。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做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定位,是当前高校各体育院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河南省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和豫中五个地区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往届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各800人,以他们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查阅相关大学生就业的资料,了解高校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修学生的就业现状,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针对往届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分别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2012届和2013届的毕业生各选取800人共发放问卷1600份,其中往届毕业生回收问卷726份,有效问卷为647份,有效率为80.88%;应届毕业生回收问卷797份,有效问卷为736份,有效率为92.00%。两者的有效回收率都在80%以上,能满足本次的研究需要。
2.2.3数据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人工统计外,还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就业”概念的界定
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国家和社会承认的职业。其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签订由学校发放的就业协议书,并以此为转递毕业生档案和户口关系,办理报到落户手续的依据,学校凭毕业生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办理学生的档案、户口等关系;其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单位工作,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并在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的。
3.2对羽毛球专修学生就业分析
3.2.1就业去向与就业意向对比
通过对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修应届毕业生工作单位意向和往届毕业生工作去向的调查显示(见表1),15.90%的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准备继续考研深造;14.4%的毕业生想去高级中学任教;4.4%的毕业生打算进入各地市普通中小学教学;28.7%的应届毕业生着手考公务员进公安、军队及政府机关工作;3.3%的毕业生准备去业余体校和羽毛球俱乐部当教练员;4.4%愿意去企业单位工作。
从表1往届生的就业去向和应届生的就业意向对比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对即将工作的选择意愿与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有很大差异,首先是应届毕业生有一半倾向于公务员,去公安机关、军队及政府等事业机关单位工作,但就往届毕业生调查显示:在公安、军队及政府机关上班的人数只占10.30%,两者差距很大,这说明应届毕业生对择业的期望很高。其次,在实际调查中显示,往届毕业生在高级中学和普通初中小学教学的比例占60.0%,说明高级中学及农村中小学应该是应届毕业生的最佳选择。而在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选择中小学就业意愿的只有18.8%,这说明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这就为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及其工作的重心指出了方向。高校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修毕业生人数较多,加之就业渠道单一,需求岗位较少,迫使他们选择其他行业就业。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在校期间高校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修学生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就业率。因此,逐步拓宽高校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修学生的就业渠道是我们当前必须采取的步骤之一。
3.2.2就业区域
通过对抽查的高校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修学生的调查得知,往届毕业生大部分去了县城、乡镇和农村;而应届毕业生大部分想在省会和地级城市发展,这两者占了大半(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往届生的就业去向和应届生的就业意向有着很大的差别,往届生只有10.53%留在了省会城市,而应届生有40.61%想留在省会城市发展;往届生只有19.74%留在了地级城市,而应届生有31.34%想留在地级城市发展。说明往届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应届生理想中的岗位有很大的差距。而应届毕业生还没有认识到就业工作的压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3.2.3就业途径分析
通过对往届主修羽毛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途径调查得知,利用父母的社会关系完成了就业的占28.48%,位居第一位;通过自我推荐找到工作的占23.18%,排在第二位;有的毕业生通过朋友、亲戚找到工作的占17.25%,排第3位;由于在校表现良好的得到学校老师推荐的毕业生占12.36%,排第4位;还有8.78%的毕业生通过参加招聘会找到工作,排第5位;仅仅7.14%的毕业生通过网络投简历找到了工作排第6位;最后,还有2.5%通过其他途径就业的毕业生(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主修羽毛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途径较多,总体来说,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占45.73%,将近占了总数的一半,51.46%的专修羽毛球毕业生是靠自身能力找到工作的。说明虽然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毕业生找工作相对占优势,但是自身综合素质强的同样占主导因素。
3.2.4工资待遇情况
通过调查得知,主修羽毛球专业的往届毕业生现在的工资待遇月工资在1500-2000元的占36.5%排在第一位;1000-1500元的占30.5%排在第二位;2000-2500元的占17.5%排在第三位;2500元以上的占6.0%,排第五位。
通过表4对主修羽毛球专业应届毕业生期望的最低择业工资待遇与往届的毕业生的待遇对比可知,应届毕业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比现实情况要高,应届毕业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差距较大,说明应届毕业生对现实情况不了解,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对此加大教学力度,让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对社会有全新的认识。
3.2.5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往届羽毛球主修专业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8.5%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25.0%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满意,34.5%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基本满意,19.5%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12.5%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由此可知,68%的羽毛球主修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持满意的态度(见表5)。
表3、表4和表5表明,学生对毕业时的就业岗位虽然不太满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认识到了就业的压力,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3.2.6所学知识与岗位适应度
通过调查可知,羽毛球主修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各种知识仅仅一部分在工作能用得上,认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占22.5%;认为所学专业的特殊性与单位的要求存在差异的毕业生占20.5%;认为在学校所学知识太单一的毕业生占18.5%;还有认为学校所学的知识落后的毕业生占16.5%;然而只有22.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少和技术技能较差(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学习的理论与社会实践产生了脱节;其次是教育的滞后性。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增开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紧密的、更适应社会发展走向的科目,让应届毕业生成为走出校门的急需人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毕业生从事行业面本身比较窄,加之就业渠道单一,使他们的就业形势更加困难。因此,必须逐步拓宽羽毛球主修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2)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应届毕业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比现实情况要高。应届毕业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差距较大,说明应届毕业生对现实情况不了解,以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3)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家庭、个人的复杂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和毕业生都应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来拓宽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现有的就业信息途径主要是老师同学、父母亲戚朋友和参加招聘会,应该扩大信息渠道;在没有认识就业的现实形势的情况下,毕业生大都选择一些大城市,却忽略了乡镇或农村及西部边远地区。
(4)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首先学校学习的理论与社会实践产生了脱节;其次,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4.2建议
4.2.1完善就业信息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对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有所增加的,他们将可从事的职业有:学校教师、教练员、社会健身指导员、公安类及企事业保安管理等工作。政府、学校和学生个人都应尽其所能行动起来,积极拓宽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作为学生,应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4.2.2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到农村工作
发挥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到农村工作,切实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导向和就业的主渠道;政府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去西部就业的同学给予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对非西部生源的学生,通过“制度刺激”之类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学生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去就业。
4.2.3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就业指导
首先,发挥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的毕业生利用专业素质和能力优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如学校教师、教练员、社会健身指导员、公安系统及保安管理等工作。其次,开拓视野,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领域。比如体育经济的发展促生的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以及全民健身领域。再次,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择业方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
4.2.4促进就业体制创新
政府要努力建设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之能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校羽毛球主修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构的专业化建设。首先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地区、城乡和各种短期工作之间的联系与流动性;然后建立更加统一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徐向军,郑亚平,吕青等.北京市羽毛球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20):38—41.
〔2〕焦建军,张勇,李宏印.对陕西理工学院体育系羽毛球选修课现状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23):69—71.
〔3〕郝世煜,孙川.对高校羽毛球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17:213—214.
〔4〕王文初.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6):76—78.
〔5〕马学明,李强,徐大成.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社会性风险问题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68—69.
〔6〕唐晓辉.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2004.6.
〔7〕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