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能力与语言素质的辩证关系

2013-04-29 15:55马桂莲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7期

马桂莲

【摘 要】衡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主要是看其语言表达能力,即语言的得当、通顺、生动、丰富与否。不管写什么作文,词汇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总能轻车熟路写出好文章;而词汇贫乏,拙于表达的学生纵是搜索枯肠,也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的。可见语言不过关,写作便会寸步难行。因此,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只有在提高语言素质上狠下功夫不可。

【关键词】多诵读;多感悟;多用心;多动脑;勤动笔;多积累

作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写作一般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能力,能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学生作文的第一要素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语言素质。

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与他的思想素质密切相关,语言的丰富多采,往往是思想丰富多采的反映。一个个词语,代表着一个个概念,一个个思想元素;一句句生动活泼的话语,便是一条条思维信息。词汇丰富的人,头脑里的概念必定多,思想必定丰富、思维也必定活跃,写作起来往往思致风发、涌泉出涓涓不息的话题。郭沫若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便是说的这个意思。而一个人词汇贫乏,语言干瘪,其意识到的概念很少,思想上便会有许多空白,思维起来必定回旋余地少,路子窄。事实上,一篇思路闭塞,内容干瘪的作文,首先是语言上就简陋寒伧,贫乏苍白,像个瘪三。可见,语言不仅是形式问题,而是同写作者的思想、思维,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教师和学生,都要正视语言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虽对学生作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认识能力,不能简单错误地理解为对生活领域的广泛涉足或是像科学家那样对自然现象的痴迷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其十多年的人生的经历便是一座丰富的写作矿藏,也就是老舍先生说的“写作的本钱”,至于许多学生苦无所写,并不是缺乏生活,而是头脑中缺乏“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客观景物也只能是过眼烟云,即使活灵活现的景物就在眼前也无异于睁眼瞎,无从下笔。在教学实践中,又有多少一味强调观察和积累生活的说教落到了实处,见到了成效?

如何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呢?主要还得依赖书本,多诵读,多感悟。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古人的经验之谈极有道理。

诵读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的文人学者,都经过诵、读、背等严格要求,几乎所有作家,都能背诵出大量的诗篇和文章。多背诵一些诗歌和文章,能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精词炼句便会蕴藏于心中,并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的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意到笔随,奔驰放达,口头作文往往能“出口成章”,书面作文也能“笔底生花”。学生背诵积累,可说是与其写作能力成正比。背诵的东西多,语言“范式”多,写起来定会得心应手;背诵少,往往根底浅,腹中空,写起来定捉襟见肘,步履维艰。清代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便对诵读与写作的关系概括得极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这些经验表明,学生诵读的“量”与“度”,直接制约着他的语言能力的提高。翻开《唐才子传》,王勃6岁善词章,骆宾王7岁能赋诗。再看近代,康有为7岁能属文,梁启超9岁能日缀千言。他们为何从小便善诗文,只要了解他们幼时受到的启蒙教育便会得知,他们都是诵读了大量的诗文,而且,关键在于能够做到熟读背出。就是现代文坛巨匠茅盾、巴金、郭沫若等,在谈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时,也无不首先肯定的是头脑里记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可以说,诵读这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造就了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的大批优秀文人。

然而当前的语言教学对诵读没引起应有的重视,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不多,即使有限的背诵量,也由于教师强调不够,学生对背诵的意义不明,大部分都没有实实在在完成。许多学生对背诵的理解便是应付教师抽背,应付考试默写,诵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被抛弃得差不多了。当前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普遍写作能力不过关,这不能不说是一重要原因。

要提高语言素质,还得加强对语言悟性的培养,提高语感能力。语言的习得、积累,须充分调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现象内部的信息内涵进行切身的感情,才可能把别人的语言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把现成的语言形式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自己在说话、写作时,才会随心所欲,应嘴而出,应笔而出。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在平时的阅读和诵读中,多用心,多动脑。要善于发现那些于自己有用的词汇和语言,含英咀华,揣摩出它们在文章中表达上的妙处,才能更好地吸收语言营养,而这一步必须是在具体的文章的阅读和诵读中才能完成。脱离语言环境中的词汇和语汇,不过是一个个孤单单的符号,无所谓优劣和审美意义,这也是许多学生抱着许多词语集注的书可仍然词汇贫乏,表达力差的原因。就是其它的名言佳句,也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感受,才能悟得更多,印象更深刻。对此,叶圣陶先生便说得非常明白:“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可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切身感悟。

相反,如果缺感悟,必定造成学习主体对语言学习情绪的低下,对别人语用的经验冷漠和麻木,最终造成语言素质的低下。许多高中毕业生,学了6年语文,可从其说话和作文中,看不出那么多的课文对他的语言有何影响,许多人甚至根本就没悟出,花那么多时间学习这些课文于自己有何意义。他们除了了解内容大意,循着教师的设定安排搞点对文章的组装卸拆技巧训练外,根本就没在语言上下过功夫。不在语言上下功夫,几年的语文课白学了,难怪,不少高中生在写作上较之初中生不能有一种居高临下优势,而其它学科却极少这种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素质即语言表达能力上,而语言表达能力又依赖于词汇和语言的丰富多彩,因此,学生应在丰富词汇和语言方面下功夫,多读多背诵一些优美的诗篇和文章,多感悟一些生动活泼的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