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飞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引”导“悟”——教师妙处点拨
一部乐曲有它的主旋律,一篇文章总有作者的情感体现,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文章的空白处、形象生动处,挖掘文字隐藏的情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在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精神熏陶,获得情感体验呢?在教学中,我以师者身份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地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文本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波、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领悟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学生对扫路老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老人以苦为乐、喜欢扫路工作、喜欢天游峰的一草一木……”等表层上,我觉得还不到位,不够深刻。于是,我设问:“老人的短短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自在悠闲、悠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爱天游峰的山,爱天游峰的水,爱天游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说到底,老人从内心热爱的是什么?”学生沉默片刻后竞相回答:“老人热爱这里的生活,老人用心爱生活,老人心情很开朗。这么苦,这么累的工作,老人却感到快乐、感到悠闲。‘悠字下面是个‘心,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悠闲不悠闲,在于自己的内心。”我追问:“此时此刻,再纵观全文,你的心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我给了学生两分钟的思考时间,一个全新的老人形象展现在孩子的心目中。
学生充分读书感悟,自主探究领会,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徜徉于文本语言中,他们的精神就会和文本的情感强烈碰撞。
二、以“问”引“思”——关注学生体验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对他们主体地位的尊重,需要智慧,更需要行动。“高效的课堂要将儿童从规训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说、能思、能动”。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要会“问”。
教师的会“问”重在引发学生的思考,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敢说善思的内容,关注学生真实灵动的课堂体验。
以“问”引“思”,要精心设计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挖掘文本语言的内涵,还原情感体验,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放风筝。放风筝时,刘老师脸上漾出甜蜜的笑,“他的笑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刘老师为什么会漾出甜蜜的笑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语言和情感的碰撞,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话题。
再次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思维冲击下,学生入境入情移情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层层深入,由感悟笑容到感悟笑中甜蜜、笑中坚强、笑中自豪、笑中深意,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问”是点醒,是激活,是诱导学生感悟真情、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
三、以“写”还“真”——师生情感共鸣
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深刻领悟到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合适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既品味、消化、积累课文的语言,又进行语言的运用实践。读与写相结合,以“写”促“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确定内容,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许多文本的情意性很浓,有些更是难以言说的深情。情到浓时人自醉,这样的情感,不妨先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在读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进行情感的宣泄,产生表达欲望。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中祖孙情深时,我先引领学生品读词句,揣摩字词背后隐含的神思、情义,从而将姥姥对外孙的疼爱带入学生胸怀,让学生为祖孙情意所感动。接着,我安排了以下环节:“今天,我又收到了姥姥寄来的剪纸,不禁难以入眠……请你提笔给姥姥写一封回信,说说你的心里话。”“情动而辞发”,这样的写,是对姥姥爱的回应,也是学生由内而外表达的需要。很好地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紧扣留白,精彩补白,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智慧地借助文本留白,并运用好文本留白,就能激活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依托文本中的留白,启发学生想象,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以求实现“读写共进”。
如有的课文在结尾留下艺术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对文章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通过合理想象进行续写训练。《爱之链》的结尾女店主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话语中隐含着女店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因此,安排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不但体现出了对文章情感的一种延续,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入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3.仿写语段,形成积累,实现语言的迁移。
在教学中,仿写是学生表达实践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是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训练手段。根据能力训练的渐进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教师让学生以文本为例子,可从仿篇、仿片段或仿句入手,学习语言规律,以文本为拐杖,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文本作迁移,在练笔中形成语言技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如,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我先请学生欣赏课文段落:“‘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再请学生细细品味段中拟声词的魅力:通过“嗡嗡嗡”“啪啪啪”体会五月的槐乡事物都沉浸在欢乐中:蜜蜂忙着采蜜乐,孩子忙着采花乐……在句子中恰当地运用拟声词,就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引”、“问”、“写”虽是策略,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体现了方法引领、有效阅读的教学理念。我不仅教会了学生语言,还教给了学生方法,启迪了他们的智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质量,如春风细雨,悄然入心,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