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藏家30年

2013-04-29 12:05陶大珉
收藏·趋势 2013年7期
关键词:希克伦斯收藏家

陶大珉

在中国当代艺术身价面临整体缩水的当下,不由得让我们重新反思国内艺术界之前过热的自我想象和膨胀!而近两年来金融危机的连锁效应,似乎造成了一道评估西方藏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忠诚度”的分水岭。这是一场对未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走向的情感抉择。

近30年以来,为数不多的西方人在整个欧美收藏家体系的参照下,被冠以了“中国当代艺术趣味引导者”和“趋势推动人”的华美光环,正是由于他们较早地进入、持续地接棒、领跑、启动并推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能见度。但近两年来金融危机的连锁效应,似乎造成了一道评估西方藏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忠诚度”的分水岭,也是一场对未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走向的情感抉择,是“持有”,还是“抛售”?这已成为他们需要直面的问题!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以谁买入、谁抛出的价值判断来对收藏家做出道德判断,但以往一厢情愿地认为西方藏家都是情感上认同中国当代艺术而实施收藏的判断,更多的诱因和发端被遮蔽了,初期复杂的缘由必然在日后的关键事件上“事发”,如藏品市场价值的未来判断必然是他们考虑的权重。

因而,值此调整与洗牌之际,对于30年以来的西方藏家群体的继续关注和梳理,显得愈发必要,他们的经验和镜像对于新一代藏家的成长有着或多或少的启示和参酌意义!相对于《有关西方藏家的私人报告》,本文的西方藏家数目又有新的扩充和发现,其中既有退场的著名人物(前有法伯的专场拍卖,后有萨奇的整体抛售),但也囊括进不少新的入局者。

整体来看,与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西方藏家群体可以区分成三种模式:

一、专项收藏中国当代或以此为主者;

二、以中国当代作为其收藏体系之补充者;

三、受拍卖和高价诱惑的投机者。

专项收藏中国当代或以此为主者的西方藏家:

他们共同点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早期起步时便给与关注。

瑞士人Uli Sigg(乌里·希克)

比利时人Baron Guy Ullens & Myriam Ullens(盖伊·尤伦斯夫妇)

法国人DSL(多米尼克及希尔万·乐维夫妇)

澳大利亚人Judith Neilson(朱迪·尼尔森)

瑞士人Pierre Huber(皮埃尔·于贝尔)

美国人Kent & Vicki Logan(罗根夫妇)

阿根廷人Eloisa Haudenschild(贺亦风)

Uli Sigg 乌里·希克

他试图以“田野采集”的方式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完整的脉络,事实上,希克几十年的踩点经历已使其成为收藏权威。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的引路人,他以“麻将”式的玩法,以先入市者的姿态把中国当代艺术的牌面铺开,“一网打尽”的招式显然是建立收藏话语所必需且有效的。而“面面俱到”的希克收藏模式也呈现出局限性:他对每位艺术家只收藏1-2件作品的做法,使其收藏未能具备个案研究的纵向深度,进而将影响到其横向收藏的质量。

希克的收藏脉络比较清晰。最初他在欧洲的收藏多为瑞士抽象画派,也喜好欧洲古典艺术,而希克中年后因商务公差频繁往来中国,受地缘和生活经验影响,20年来他深入中国艺术现场和工作室,拜访过逾千位艺术家,并以覆盖式的探访,系统收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和当下的200位艺术家的2000多件代表作品。其收藏尤以当代先锋绘画为大宗,雕塑、摄影、影像等,其次,也囊括方案、招贴等艺术,而装置等大体量作品相对较少。希克的收藏模式呈现出跨度较大的代际面貌,具有早期性、覆盖性、系统性特点。除了大量“后89”群体的早期作品外,文革作品(如《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以1012万元高价被希克拍走),以及更早期部分也有涉猎。

乌里·希克

现年65岁,现任瑞士最大的媒体公司席荣格集团(Ringier Holding AG)主席,兼任中国发展银行等中国公司顾问。曾任瑞士驻华大使,他是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最大也是最具权威的西方藏家。05年度《Art Review》杂志曾把他列为全球艺术百强榜中第81位,虽然近年海外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其在国内榜单上则一直是头牌人物。而随着希克出资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不断延续和评论奖的设立,希克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学术与收藏上的意义,也只有尤伦斯夫妇及其艺术机构“UCCA”能与其比肩。

乌里·希克的收藏特点:

● 收藏方向从“后89”转向年轻艺术家;

● 用于收藏的资金量一般;

● 全球范围内中国当代艺术最大最全面的收藏体系;

● 不依托专家指导,看重收藏的过程,以亲历亲为的方式收罗藏品;

● 善于个人经营的收藏家。

Baron Guy Ullens

& Myriam Ullens 尤伦斯夫妇

尤伦斯的收藏脉络涉及宽泛的跨度和文化形态,在拥有2000件左右的藏品中,20%是传统作品,当代艺术尽占80%,包括雕塑、绘画,以及大型装置和影像作品。尤伦斯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数量不及希克,但藏品的质量应在希克之上。

其收藏渊源出自家庭熏染和异域烙印:尤伦斯的母亲是位资深的亚洲考古学家,而尤伦斯幼年又随家人生活中国多年(父亲为比利时外交官,叔叔则是比利时驻华大使),这些早期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日后的收藏取向。尤伦斯男爵的收藏体系广泛,而日后兴趣转向中国先锋艺术,是始于耶鲁学者吴尔鹿的影响,尤其在90年代初,在结识香港画商张颂仁与邓永锵后,尤伦斯对“后89”现象产生关注,随后持续深挖中国早期当代艺术,逐渐建立起辉煌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统。

尤伦斯藏品分为西方和亚洲部分,西方部分包括整体高价拍出的19世纪画家特纳的水彩画,还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如Gerhard Richter、Jeff Wall,以及Robert Mangold、Andreas Gursky、Thomas Struth等。亚洲部分:以中国艺术品为主,古代部分除收藏古代中亚的黄金饰品外,尤伦斯从80年代至今,在比利时古董商Gisele Groes(格斯莱·高斯)、顶级专家法国人Christian Deydier(克里斯汀·戴迪)、英国人Giuseppe Eskenazi(吉瑟普·埃斯肯纳茨)的影响下,相继购得200多件高端中国古董及书画(包括以2530万元购藏宋徽宗名迹《写生珍禽图》),不过近年来为支持UCCA的持续运作,尤伦斯男爵已通过保利拍卖陆续高价售出部分古代书画,获利丰厚。

盖伊·尤伦斯男爵

现年77岁,经营与白糖相关的家族企业。身兼伦敦泰特美术馆、古曼东方美术馆、巴黎卡地亚艺术基金会董事,为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持有人。曾在07年度《Art Review》杂志全球艺术百强榜中被列第97位。

尤伦斯夫妇的收藏特点:

● 收藏主体从中国早期先锋艺术转向新生代艺术群体;

● 投入中国当代艺术资金量最大的西方收藏家;

● 全球惟一古代和当代兼备的中国艺术收藏体系;

● 专家为顾问指导的独立收藏;

● 善于机构经营的收藏家。

DSL 多米尼克及希尔万·乐维夫妇

希尔万和他的妻子早在25年前就开始收藏欧洲设计艺术品,但投身中国当代艺术较晚。虽然DSL的藏品量不多,但选择尤精,以偏概全的原则是力图把收藏做得精深到位。

希尔万夫妇从05年开始,其藏品以地域划分可分出三个线索:注重新媒体及观念较为国际化的上海群体;政治语言与社会现状为诉求的北京圆明园群体;呈现新移民及本土、现代转换的副中心——广东珠江群体。从这三块的区隔,可见希尔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状态有着清晰的把握,从而能够以后入局者的身份来掌控为数不多的收藏资源。

DSL

作为近期现身的专收中国当代艺术的法国藏家,希尔万早年从事服装业,80年代后期转做地产业。其创立的DSL collection收藏库内有70多位中国艺术家逾120件大型装置和概念作品,收藏主体聚焦于早期先锋实验作品(如85新潮群体),尤其关注广东艺术群体,如90年代早期的“大尾象”和“阳江”小组。藏品类型上偏重观念艺术、录像艺术和装置作品,也不乏摄影与绘画的部分。

DSL的收藏特点:

● 作品收藏数量限定在120件左右,在选择上为了不断地重新定义;

● 区别于传统的展示模式,致力于运用网络与视频推广收藏,手段有效;

● 精于品牌推广的收藏家。

Judith Neilson 朱迪·尼尔森

朱迪宣称只收藏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作品。

朱迪在06年中国当代艺术高位时入市收藏,以亲自造访艺术家工作室收罗的方式,整体购藏了16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400件作品,于09年8月建立了“白兔当代中国艺术收藏机构”,中心占地2000平米,耗资千万澳元,由纳尔逊基金会出资(朱迪丈夫凯勒·尼尔森名下基金),成为了目前澳洲最大私人收藏之一。但受到中方顾问的影响,包括引进不少2、3线的艺术家作品,品质有待考察。

朱迪·尼尔森

澳洲人朱迪曾是位画家,从事摄影和设计行业。

朱迪·尼尔森的收藏特点:

● 不论名气,收藏标准取决于作品本身质量;

● 多而不精,良莠不齐。

Pierre Huber 皮埃尔·于贝尔

于贝尔在2005年瑞士举办了“皮埃尔·于贝尔收藏展”,后在07年佳士得个人收藏专场上卖出数十幅中国艺术品而广为人知。他收藏了三千多件当代艺术品(如40张伊门道夫的画作),除西方部分外,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南美洲和非洲作品占有较大份额。于贝尔曾扬言以500万欧元来购藏亚洲当代艺术,但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此计划被迫搁浅。

于贝尔的收藏脉络始于1993、94年,96年于贝尔首次中国之行结识了侯翰如,后于贝尔与周铁海等过从甚密,他们的顾问和协助之功,激发起了他对中国先锋艺术的极大兴趣,首次收藏中国当代作品便选择了顾德新的装置作品,从此定下以装置为主的收藏基调,尤其以旅居海外华人如陈箴、严培明、黄永砯、王度等为主。而07年其倾全力向中国输出了一场介于双年展和博览会之间的“上海当代”博览会,令国内艺术界大开眼界,包括旨在支持国内年轻艺术家的“于贝尔提名奖”的设立,都高调地证明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空前影响力,虽然后期丑闻缠身,淡出国内视线,但于贝尔握有的中国当代藏品量,还是令人颇为期待。

Kent & Vicki Logan 罗根夫妇

罗根在90年代中期和2006年两个阶段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过集中收藏,他与希克并称为90年代收罗中国当代艺术最积极者,其藏品几乎囊括了一线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150件左右作品。

罗根收藏始于92年,拥有近千余件以1954年战后的波普、德国表现主义、海湾具像艺术等为主体的收藏规模,其比例为:绘画占42%,雕塑占26%,纸上作品占20%,其余为录像和摄影,占12%。另外,罗根所藏艺术家作品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其中,50%是美国人;13%是英国人,尤其对于YBA作品的收罗。藏品中还包括63名亚洲艺术家,占20%,其余15%则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柏林的新生代德国艺术家。08年在旧金山美术馆举行的“罗根收藏当代中国艺术展”,便是其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高潮演绎。可以说,罗根不仅是近十年来美国著名的收藏家之一,也是目前较大规模的海外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系,由于罗根夫妇长居美国,相对低调,近年国内才逐步认识到其收藏的重要性。

Eloisa Haudenschild 贺亦风

她在07年被《The Art Newspaper》评为全球前七位中国当代艺术藏家之一,如果问: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国当代摄影与录像作品收藏家是谁?那么答案则无疑是贺亦风莫属。

九十年代因工作来上海,贺亦风结识了候瀚如、劳伦斯·何普林及香格纳画廊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后遍访深圳、北京等新媒体艺术家工作室。十多年以来,她不仅拥有了70多件来自28位艺术家的录像、摄影及装置作品,更和他们成为在中国的挚友。2003年秋,贺亦风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推出了《聚焦:中国当代摄影与录像》的个人收藏展。04年初,到墨西哥蒂华纳文化中心巡展,并于同年分别来到上海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巡展,期间举办了高质量的学术论坛,而两年四地《聚焦》展的成功策划,也使贺亦风一跃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代言人之一。此外,贺亦风还成立了以藏家身份介入创作的“车库”空间,包含赞助、驻留、论坛讲座、放映等的相关项目。

近年来,前有2011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尤伦斯个人整体“抛售”出105件早期当代中国艺术品,分别被来自欧美、大陆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资本瓜分,虽然尤伦斯夫妇获益4.27亿港元,但这批早期作品的系统性收藏毁于一旦;后有2012年6月乌利·希克向筹备中的香港M+视觉博物馆捐出了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同时又向M+卖出47件藏品,售款1.77亿港元的两大事件。虽然后者明智地保全了其收藏体系的完整性,但从尤伦斯到乌利·希克,曾经叱咤一时的西方收藏家纷纷开始“处置”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似乎预示着所有的一切终将化为资本的获利!但清醒者能够看到,希克、尤伦斯等人并不能够代表西方顶级收藏家,其在全球200强收藏家的名单中出现的频率和位次并不高。他们出于调整自身藏品需要的“清仓”,并非代表着欧美藏家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趋冷,而是一个过热之后的理性阶段,在下一篇《西方藏家:三十年以来的群体与镜像 II》文中,更多的海外藏家群体将被一一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希克伦斯收藏家
表情包收藏家交流会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盯紧20%的客户
盯紧20%的客户
一位天才的诞生——毕加索作品展亮相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收藏家星星狐
小小收藏家
DARKLY REAMING DOCUMENTARY
“抛售”艺术藏品,中国尤伦斯时代落幕?
盯紧20%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