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婷?孔庆聪
摘要:校内分流是高等教育分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中各种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内分流主要包括专业选择、课程和课堂设置等几个方面的分流。主要以湖北省7所211高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和文献分析对高校内分流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分流制度;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明文婷(1986-),女,湖北广水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庆聪(1982-),女,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03-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分流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内分流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内分流涉及到专业选择、课程设置和课堂设置等几个方面,这些直接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内分流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实证调查法,通過对湖北省7所211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结合文献法分析高校内分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分流是高等教育分流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分流对象的意愿和条件决策调控的、由分流机构实施操作的对分流对象的有计划、有差别的高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造就各类专门人才。①
高等教育分流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外分流和高等教育内分流。高等教育内分流是指进入了高校的大学生依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分别流向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班组和课堂以及不同的年级和教育层次的活动,即在高等学校内部所进行的教育分流活动。这是各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等主体依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意愿所进行的一种高等教育分流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流让学生自主流向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各种专业方向。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个性差异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②
二、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湖北省7所211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学校主要有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952张,有效问卷937张,有效率为93.7%。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是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第二部分是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包括确定专业的时间、确定专业的方式、对专业的满意度、转专业;第三部分是课程分流情况,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情况、选修课开始时间、确定课程的方式;第四部分就是课堂分流,主要包括课堂设置情况、课堂分层、学生对课堂分层的态度,共计22道题。
三、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并没有涉及问卷中所有的问题,而是对内分流中的专业、课程和课堂的确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专业分流——入学即确定专业仍占主导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学实行的是入学即确定专业。进入市场经济后,通过总结以往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现在我国有些高校采用在入学后的其他学年定专业。根据调查的湖北省当前的情况,71.2%的学生是入学即确定专业,11.7%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分专业,7.9%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分专业,5.6%的学生在第四学年分专业,3.6%的学生在第五学年分专业。可以看出,入学即分专业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其他学年确定专业仅占很小一部分。
那么学生的反映又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入学即确定专业的学生占27.2%;赞成第二学年分的占35%;支持第三学年分的占28.3%;支持第四学年、第五学年分的比例很少,分别是4.9%和4.6%。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倾向过早或过晚分专业。在开放题中学生们对此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学生对各专业还不了解,过早确定专业很容易造成所选专业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容易后悔,入学后对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有一定了解后再选专业会更好。太晚分专业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目前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确定专业才能既保证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各专业,又保证充足的专业课学习时间。
2.课程分流——必修+选修占主导
课程分流,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选课而进入到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目前湖北各高校因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分流情况也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实行完全必修课的占11.1%,半必修课半选修课的占38.1%,主要必修课少量选修课的占5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选修课占的比例并不高。那么学生们的需求又是怎样的呢?83.8%的学生支持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支持完全必修课的占5.9%,支持完全选修课的占10.2%。74位同学中除了一位同学抱怨喜欢的选修课选不上以外,其余73位同学都赞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他们认为,完全必修课太死板,完全选修课又太自由,学不到专业知识。而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则最合适,必修课学习专业知识,选修课则培养学生兴趣,扩展知识视野。
可以看出,传统的完全选修课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更倾向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发展个人兴趣,在课程确定上既有一定约束指导性又有一定自主选择性,因此,选修和必修课相结合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的比例及选课机制。很多学生反映可选的课程种类不多,受欢迎的选修课又爆满以致部分学生选不上自己喜欢的,只能选择不喜欢的以凑学分。另外,选修课所占比例不高,很多课仍然是老师指定,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
3.课堂分层——中立占主导,利弊参半
大学中的课堂分流主要是公共课的分流,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分为不同的班级,一般通过学生摸底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班级,不同班级上课的内容不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课堂分层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所有课程都实行分层的占9.8%,完全不分层的占38.7%,大部分分层、小部分不分层占16.5%,小部分分层、大部分不分层占35%。
对课堂分层持中立态度的占62%,反对分层和支持分层的分别占20%和18%。在一个开放题中学生对课堂分层进行了评价:支持课堂分层的学生认为分层有利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分层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反对公共课分层的学生认为,分课堂教学对成绩差的学生不公平,容易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挫伤自尊心,打击学习积极性;持中立态度的学生认为课堂分层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差异;小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分不分层没什么意义。另外,还有小部分学生认为要视学校、学生的情况而定。可以看出课堂分层有利也有弊,关键是看如何有效利用。
四、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对以上三大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专业分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情况,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小部分专业是让学生在其他学年确定专业,但是并没有为学生了解各专业提供充足的信息。比如学生在第二学年确定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就学公共课,而学生对各专业的情况并不了解。专业是校内分流的一个主要方面,决定了学生以后的课程、职业,因此,所选专业是否是学生兴趣所在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更容易学有所成;如果所选专业非兴趣所在,学生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学好,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对此,各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选择合适的专业对学生未来的重要性,应努力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确定专业最好不在入学时,最好是留出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先适应大学生活并对各专业有大致了解后再定专业。在这段预留时间里,学校可组织人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以学生自填个人信息的方式进行),并提供给学生有关各个专业情况的信息,也可以以演讲的形式让各专业指派一名老师来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内容最好包括专业的大致学习内容、是否需要特殊的天赋、未来就业方向等。第二学年让学生结合个人喜好和对专业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
2.课程分流——增加选修课的多样性,适当给予学生选课的自由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高校都采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但实际上很多学校的选修课所占比例很低,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课还是学校或院系统一安排,可选择的课很少。对此,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比如,有些跨学科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很多,应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充分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既然是选修就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当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
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课,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学习专业课以外的科目,开阔视野。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种类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有很多热门的选修课程爆满,班级大小也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学生为了修满学分而不得不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学生花了时间却没学好。对此,学校可以在第一学年先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适当增加一些选修科目。另外,对一些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可根据报选的学生人数适当多增加几个班,让学生尽可能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
3.课堂分流——加大课堂灵活性,具体情况具体安排
课程分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能力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到不同的班级,这样更有针对性。但也有弊端,首先分班的标准是通过一次摸底考试的成绩来确定,不一定能说明学生的能力水平。其次,容易增加成绩差同学的心理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另外,很多人质疑大学的学习是否有必要向高中一样设置这种分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又是否有效值得怀疑。
调查结果显示,不赞同课堂分流的学生只占20%,这说明课堂分流被大部分学生接受,总体上是可行的。但也应该考虑到这20%的学生的情况。对此,学校可按原来的方式实行分不同班级教学,但应适度增加灵活性。比如公共英语,有学校按学生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的班级。如果被分到C班的某学生认为自己在摸底考试成绩中没有发挥好,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要求到A班上课,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这种情况不会很多)。学生想分到A班至少说明他有想学好的愿望,也会努力学好,因此在调整班级的时候应广泛听取学生们的需求,根据情况而定。
五、结语
虽然本次调查只涉及湖北省几所重点高校,但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从这几所高校中看出我国高校内分流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内分流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堂设置都比传统模式有所改进,这是在总结以往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文中提到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课程设置上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够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取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会逐步改进,越来越好。
注释:
①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7(4).
②陶能祥.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参考文献:
[1]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志勇,黄小洁.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分流中的合理定位分析[J].科教文汇,2006,(12).
[3]董泽芳,李晓波.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
[4]董泽芳,黄红霞.高等教育分流的发展趋势[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1).
[5]彭拥军,董泽芳.促进合理社会分层流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
[6]汪馨兰.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形式选择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7,(7).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