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胜伟?刘春生?刘元林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证,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培养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而创新能力决定着培养质量的高低。围绕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导师队伍建设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目前研究生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困境和建议,旨在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宋胜伟(1968-),男,黑龙江桦南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春生(1961-),男,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XM-HLJ-2011107)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16-02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先后经历了“学徒式”到“专业式”,再到目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沿着应用型、多规格、高层次人才的方向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已从2002年的20.3万人发展到2012年的51.7 万人,十年之间研究生队伍翻了一倍多,其培养规模已步入教育大国行列,为我国科研队伍储备了大量人才。作为我国未来科研的新生代,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证,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而由基础知识到创新应用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因此,将基础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内,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已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笔者从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导师队伍自身创新建设以及优化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志在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顺利实施。
一、研究生自身科技创新培养
1.前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招生选拔
研究生招生是我国寄托培养出高层次人才的“门槛”,采用对相关知识点的纸面测试进行初试、差额复试的分数制录用原则,在此难以较全面地考察所选人才的后期培养潜质,因而研究生招生制度有必要進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受目前招生制度的影响,当下大学生从入大学就开始关注研究生考试,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所考科目上,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不够扎实,应试现象日趋严重。由此造成大学教育失去应用的意义,所培养的大学生去企业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即使通过研究生选拔考试,后期培养困难不利于人才培养,故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首先,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不仅以考试为主,应当附加考察大学期间的综合表现,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表现特殊的可在研究生招生中优先考虑或破格试用培养。其次,可尝试国外宽进严出的入学方式,一方面解放了大学生的应试压力,有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更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宽进”可使人人能够接受研究生教育,而“严出”可把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招生应当具有针对性,多渠道招生,将研究生招生与大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即用人才的同时,也是为我国后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石,因此大学教育决定着后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就应当把学与用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以此为我国研究生招生提供高质量人才。
2.研究生期间以培养方式引领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灵魂,科研是核心,因而科研课题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第一年授课和后几年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最长也就两年,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课题任务是艰巨的,故课题的选择会对后期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课题要是行业前沿热点、切实可行且具有连续可研究性,同时要评估所选拔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有针对性地分配课题研究任务,了解所做课题的进展,尽早投入科研工作中。在实践中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端正其科研态度,树立起正确的科研意识以及敏感的洞察力,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的习惯。虽然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总结的越多会使其解决问题思路越广,创新能力就越强。
建立院校联合培养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通过交互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所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就,以此为起点,剖析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思路,灵活地应用于所参与的科研项目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充分认识到所学专业的优势以及相关专业补充的必要性。在多学科教学中应当因人而异,同时给研究生以自由选课的机会,将课题研究需要与自身专业补强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掌握创新应用的技能。
二、加强导师创新建设
纵观研究生教育的历程可以看出,导师的科研能力决定着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而其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国内多数学校采用导师资格制度,通过资格认证的导师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科研的积极性,对后期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获批需要一批优秀和高水平的科研导师队伍,因而导师队伍无论在研究生培养中还是在提高办学实力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流的导师更容易申请到重要工程、前沿课题以及专项资金,从而使所培养的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前沿课题研究中。同时课题资金的充足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投产不仅提升了办学的水平,而且有利于社会发展。
因而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首先要抓好导师的创新建设,对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制订差额配备导师的制度,采用资格与上岗分开的机制,对于有资格而在科研方面无特殊贡献的坚决不准带研究生,以竞争的上岗机制促进导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导师再培养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技术更新迅速,导师在关注自身领域最新发展的同时需要了解相关领域发展状况。因而,高校之间和校企之间应当搭建平台,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发展规划与探索,实现导师更新自身知识框架和明确研究任务的目的,以任务激发导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最后,建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反馈机制。导师应当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协商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创新型导师队伍的建设。
三、优化创新培养环境
研究生创新理念的实施需要相关的实验,而通过相关的实验又可以促进产生新的创新理念,因而实验条件是研究生教育创新实施的保障。但随着研究生的大量扩招,人均可用资源日益紧张,导致研究生的科研无法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科研项目开展所需时间较长,且我国研究生平均年龄偏大,多年来一直依靠父母供养,生活负担较大,无法保证研究生安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同时更容易产生浮躁心理,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基础设施更新缓慢。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图书馆藏书数量较大,而种类少,新书所占比例低,切合本学校发展趋势的书比例低,关于学术前沿和科技普及类书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的需求。实验室设备更是年代已久,高端设备无法购置,同时信息化设施落后,信息量不足,学生无法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使得重大科研项目受到影响。
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弊端,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经费支配制度。我国目前高校经费以纵横向课题经费为主,对于经费来源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要合理、及时地支配经费,将经费用到实处、关键点上以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奖学金、科研表现资助、预支付等方式解决研究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其次,整合目前资源,凸出重点建设。合理地将全校教学资源融为一体,实现院与院之间资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重叠投入,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平台。在学科建设中,凸出重点学科投入,做强、做好重点学科建设,为以后争取大项目、重点科研做准备,逐步形成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的学科发展模式,最终将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做强,使科研基础设施能够及时更新,创造优良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另外,通过与企事业单位搭建合作平台,零距离参与社会科研项目。高校的科研成果最终是投入社会中应用,因而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一方面解决了课题来源和科研平台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创新的大环境更好地服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为研究生接触前沿科研项目以及先进技术提供了机会,避免了科研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且可以通过参与项目了解社会,使研究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创新能力是科技快速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應当更重视其质量。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基础教育在后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招生是选拔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潜质的“门槛”,故其招生应采用多种考核制度。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侧重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负责任的导师队伍在科研中指导和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离不开创新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保障,经费是科研持久进行的支撑,创新环境的建设需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缩短学生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造科研成果,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明德.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思考和实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22(2):109-113.
[2]冯文莉,伊一兵,涂植光,等.国家重点学科内涵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865-867.
[3]朱小平.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9,
17(1):37-38.
[4]徐亚清,王欣菲,潘家平.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探析[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11):243-244.
[5]王家宏.以科技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19-21.
[6]郑赤建.研究生教育创新背景下的导师队伍建设创新[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4(9):207-208.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