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6岁儿童对性别类型化材料偏好和回忆的研究

2013-04-29 00:20:11周英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回忆

【摘要】本研究受Nadelman(1970、1974)等人研究的启发,以90名4岁~6岁儿童为参与者,采用彩色、黑白两套内容相同的性别类型化图片材料,考察了儿童对图片材料的回忆与偏好特点,并比较两套材料间的一致性,以探讨4岁~6岁儿童性别偏好的发展。结果发现,4岁~6岁儿童对女性化材料的回忆优于男性化材料,且女孩回忆出更多具有性别一致性的材料,而男孩则没有;4岁~6岁儿童均偏好与自身性别具有一致性的材料,但是这种偏好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对于女性化材料而言,儿童的回忆与偏好存在一致性;黑白图片与彩色图片的比较表明色彩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回忆与偏好无影响。

【关键词】性别角色发展;偏好;回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46-06

【作者简介】周英(1983-),女,江苏宿迁人,上海市城市花园幼儿园一级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幼儿只有认识自我的生物性别,并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才能逐渐发展自我概念,并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2]因此,了解幼儿性别角色差异的表现及其成因,对儿童的性别教育、家庭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进行研究,其中,对儿童性别偏好的测查是一种重要方法。Brien & Huston(1985)的研究表明,14个月~35个月的婴幼儿显著地偏爱适合自己性别的玩具。[3]Maccoby和Jacklin(1974)采用玩伴选择法,发现3岁幼儿已明显表现出选择同性幼儿作为游戏的伙伴。[4]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采用相同的研究工具进行性别偏好的研究却得到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如,用IT量表测定幼儿性别角色偏好得出的结果表明:日本男孩与女孩在3岁~5岁时就有选择同性对象的显著倾向,大多数美国男孩在学前期也已偏爱男子气,但女孩对女子气的偏好在3岁~4岁有一个迅速增长期,可是从4岁~10岁转向偏好男子气, 直到10岁才又突然向女子气偏好发展。[5]我国范珍桃(2004)的实验研究发现,3岁儿童还没有玩具偏好,但是20%的3岁儿童已经表现出玩伴偏好,半数左右的4岁、5岁儿童表现出玩具偏好和玩伴偏好,6岁儿童完全表现出玩具偏好,但只有63.3%的6岁儿童表现出玩伴偏好。[6]

国外学者曾采用回忆法研究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Nadelman(1974)采用图片回忆法的研究结果为:学前班幼儿(5岁9个月)和3年级幼儿(8岁9个月)均表现出对于同性性别材料更高的回忆。[7]Kropp和Halverson (1974,1983)采用故事回忆法,通过幼儿对包含明显性别特征活动的故事进行回忆来研究性别偏好,结果也显示:5岁~6岁的幼儿在第二天的回忆测验中,对同性性别特征故事的回忆成绩更高。[8]但文献检索表明,目前国内尚无采用回忆法进行的有关研究。因此,为了尝试回忆法对中国幼儿性别偏好发展的测量的效度,本研究特地使用偏好选择和回忆两种方法来探讨4岁~6岁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特点,并讨论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回忆和偏好成绩之间的一致性。由于前人研究所采用的都是黑白图片,因此实验采用的图片彩色与否对幼儿回忆和偏好成绩有无影响也引起我们研究小组的极大兴趣。

因此,本研究在借鉴Nadelman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参与者的年龄特点和所处文化背景,自制彩色、黑白两套图片对4岁~6岁幼儿性别偏好和回忆进行考察,研究其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关注和探索了上海独特的社会文化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参与者

上海市区幼儿园的90名儿童。按年龄分为三组,每组30名,男女各半。4岁组年龄:4岁±3个月;5岁组年龄:5岁±3个月;6岁组年龄:6岁±3个月。

(二)材料

自制图片材料,共两套图片,一套彩色一套黑白,内容完全相同。每套材料44张图片,其中男性、女性性别类型化图片各22张,图片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物品。

材料选择原则:材料内容符合幼儿认知水平,为幼儿生活中常见物品实物图片;对图片进行技术处理,统一采用白色背景,图像居中,保证图像大小和清晰度一致,避免给幼儿偏好和回忆带来干扰。

材料选择过程:先由本组研究成员头脑风暴列出180个物品,经过第一轮小组内部筛选得到70个具有性别特征、较适宜用图片呈现并为幼儿熟知的物品;然后用5分量表让60名成人(男女各半)对这些物品的性别特征打分,进行第二轮筛选;最后确定22张男性性别类型化图片和22张女性性别类型化图片。

根据图片的内容和名称,从每套材料中挑选出12张内容没有重复、名称简单易记的图片作为回忆的图片,其中男性性别类型化图片和女性性别类型化图片各6张。遵循避免图片颜色和内容近似的原则,把剩下的32张图片分成4组作为测查偏好的图片,每组8张,男性性别类型化图片和女性性别类型化图片各4张。

(三)研究程序

从每个年龄组30名参与者中随机抽取10名用黑白图片进行测查,其余20名则用彩色图片进行测查。每个幼儿都是先接受回忆测查,再接受偏好测查。测查由两名实验者共同实施,实验者一负责呈现图片,实验者二负责记录和计时。

回忆测查:实验者一随机呈现图片,并同时说两次图片名称,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3秒。为了避免首尾效应的干扰,12张图片呈现完之后,先询问幼儿的姓名、年龄、年级等基本信息,约半分钟,再让幼儿回忆测查时看到的图片内容。

偏好测查:随机呈现4组偏好图片,让幼儿从每组图片中依次挑选出4张最喜欢的图片。然后,给幼儿呈现从每组图片中第一次挑出来的图片(共4张),让其从中挑选1张最喜欢的图片。各组图片呈现的顺序,以及一组图片中各张图片的呈现顺序都是随机的。实验者二记录幼儿每次选择的结果。

(四)评分标准

在评分上参照Nadelman(1970,1974)的研究,具体评分标准为:幼儿回忆成绩为回忆出的图片数量,每回忆出一张图片计1分;偏好成绩有两个指标,M/4和M/16,其中M/4指幼儿在每组的第一次选出的4幅图片中男性材料的比例;M/16是指幼儿所选出的16幅图片中男性材料的比例。[9]研究使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分彩色图片与黑白图片两个部分分别呈现。

(一)彩色图片

1. 回忆项目的结果分析

参与者对彩色图片的回忆成绩的描述统计数据见表1

以4岁~6岁幼儿对图片的回忆数量为自变量,进行3(年龄)×2(性别)×2(材料类型)的方差分析,其中,年龄、性别为组间变量,材料类型为组内变量。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对参与者总体而言,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F=16.318,p<0.01),Post-Hoc检验发现,三个年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性别主效应显著(F=6.639,p<0.05),从均数上看,女孩的得分均数(4.86)高于男孩(3.87);材料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F=7.481,p<0.01),即回忆女性材料的得分(2.45)显著高于男性材料的得分(1.91)。另外,材料类型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5.727,p<0.05),进一步检验发现:性别在男性化材料水平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女性化材料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从均数看,在女性化材料上女孩的得分(2.93)显著高于男孩(1.97);材料类型在男孩上差异不显著,在女孩上差异极显著,从均数上看,女孩回忆女性化材料的得分(2.93)显著高于回忆男性化材料的得分(1.93)。而年龄与性别之间交互作用、材料类型与年龄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年龄、性别、材料类型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4岁~6岁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回忆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而且女孩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回忆成绩比男孩好,另外,不论女孩还是男孩对女性化材料的回忆成绩都优于对男性化材料的回忆。

2. 偏好项目的结果分析

在测验2中,幼儿对彩色图片的偏好选择结果M/4和M/16的描述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分别以M/4和M/16为因变量,对幼儿的偏好测验结果进行3(年龄)×2(性别)方差分析,其中M/4是指幼儿从每组第一次选择的4张图片中男性化材料所占比例,M/16则是指幼儿所选出的16张图片中男性化材料所占比例。

(1)以M/4为因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分析结果说明,从参与者总体来说,年龄主效应不显著(p<0.05),而性别主效应极其显著(F=169.42,p<0.01)。另外,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8.76,p<0.01),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年龄在性别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即男孩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偏好在不同年龄组没有显著差异,女孩同样如此;而性别在三个年龄组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即各年龄组的幼儿都显著偏好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类型化材料。

(2)以M/16为因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M/16”与“M/4”的结果是一致的,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性别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另外,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p<0.01),其检验结果表明:年龄在男孩、女孩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即男孩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偏好在不同年龄组均没有显著差异,女孩同样。性别在三个年龄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即每一年龄组的幼儿都显著偏好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类型化材料。

(3)“M/4”和M/16”的一致性分析

对偏好测验的两个指标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发现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df)=3.424**(59),也就是说相对于M/16,M/4指标更能体现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偏好成绩。

3. 回忆项目与偏好项目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寻幼儿对彩色图片的回忆与偏好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还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对参与者的回忆与偏好成绩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Pearson积差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对女性化材料的回忆得分与偏好M/4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266*),即当幼儿对女性化材料上的回忆数量越多则在偏好男性化材料上的得分越低,即为更偏好女性化的材料,意味着幼儿对女性化材料的回忆与偏好存在显著的一致性。

(二)黑白图片

1. 回忆项目的结果分析

与彩色图片的统计方法一样,本研究也以幼儿对性别类型化黑白图片材料的回忆数量为因变量,进行3(年龄)×2(性别)×2(材料类型)方差分析,其中,年龄、性别为组间变量,材料类型为组内变量。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结果表明,对样本总体而言,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F=5.88,p<0.01),Post-Hoc 检验发现,只有4岁与6岁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材料类型主效应显著,即回忆女性材料的得分(均数=2.70)显著高与男性材料的得分(均数=2.00),而性别主效应、性别与年龄交互效应、材料类型与年龄性别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2. 偏好项目的结果分析

分别以M/4和M/16为因变量,进行3(年龄)×2(性别)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的统计结果表明,性别的主效应显著,即幼儿显著偏好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类型化材料。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年龄与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另外,对“M/16”的结果分析得出与“M/4” 一致的结果。

3. 黑白与彩色图片测验结果对比

为了考察彩色图片和黑白图片对幼儿回忆和偏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材料的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幼儿对两种材料的回忆和偏好成绩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四、讨论

(一)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回忆

研究发现,4岁~6岁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回忆成绩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而且女孩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男孩,这一结果与幼儿记忆力发展规律的研究一致,并且与Nadelman(1970,1974)关于幼儿性别认同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本研究还发现,幼儿对女性化材料的回忆成绩有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男性化材料上却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另外,女孩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与自己同性别的材料,而男孩对两种材料的回忆成绩基本持平。这与Nadelman的研究结果——幼儿回忆出更多与自己同性别的材料是不一致的。由于本研究所选择的材料均源于幼儿日常生活,所以可以排除材料本身对幼儿回忆成绩的影响。那么参与者为什么会回忆出更多的女性化材料呢?

性别角色的发展除了受到先天因素的作用,更受到后天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认为,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童在生活环境中在与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的交互过程中塑造而成的。[10]仔细观察一下如今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会发现他们每日生活接触到的人以女性为主。中国传统观念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都认为抚养教育孩子是女性的责任和事情,家庭中的主要照料者都是妈妈、奶奶、外婆、女性保姆等,男性角色正在弱化,有一项调查发现有70%的父亲偶尔、甚至很少与孩子一起玩[11];现代社会人们的学历高了,思想也有一定的变化,很多父亲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重要意义,可却由于工作太忙压力太大还是无法给与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教育。而在幼儿园里,男性形象缺失的现象就更为严重,和儿童交往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教师。由此可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女性化刺激偏多,因此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对于女性化材料的熟悉度都较高,相应在回忆测验中,对女性化材料的提取会更为容易。

此外,性别角色的发展还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其性别角色的发展状况是有差别的。和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上海这座城市有着颇为独特的人文环境,有人说上海是一座“女性的城市”,女性的性别觉醒、性别认同意识确实比较强,也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平等。我们推测,这种社会文化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

(二)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偏好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M/4”和“M/16”两个指标的检验结果都显示幼儿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即都偏好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材料,这表明4岁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偏好。这一结果与多数学者的研究一致,即小班幼儿(4岁左右)已形成了对玩具、玩伴等的性别偏好。本研究也发现,4岁~6岁幼儿对同性性别材料的偏好没有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强,这表明4岁~6岁幼儿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水平。另外,我们还发现较之偏好指标“M/16”,“M/4”的结果显示男孩与女孩偏好成绩的均分差距更大,差异更为显著,表明当幼儿面对8幅两种类型数目相等的图片时,其第一选择更多是同性别材料;而当同性别类型图片渐渐减少时,另一种类型的材料对幼儿偏好的影响渐占上风,因此,“M/16”指标比“M/4”指标相对弱一些,但是仍然体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尽管前文提到了幼儿对于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回忆中,对女性化材料呈现出更高的回忆水平,但当幼儿面对性别鲜明的两类图片材料时,还是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虽然幼儿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成人多为女性,但是无论男性成人还是女性成人都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幼儿生活在女性刺激丰富的世界里,是一种无意识的环境,那么成人对于幼儿有意识的性别教育则是幼儿性别发展中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会给孩子提供“适合”于他们性别的衣服、玩具。设计“适合”于他们性别的发型(Pomerleau等,1990)。父母和不同性别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也对他们的儿子和女儿的回应有着不同的期待(Bornstein等,1999;Caldera,Huston& O`Brein,1989)。因此,很明显,抚养者总是将婴儿的性别看做是婴儿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又影响着他们对婴儿的反应[12]。在接下来的教养过程中,家长通常为女孩买娃娃和布偶类玩具,对男孩则提供枪,汽车等。幼儿在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中,以及成人有意识的性别引导下,发展了与自身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意识和角色。

(三)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偏好与回忆测验成绩的一致性

幼儿对材料的偏好与回忆成绩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也是Nadelman及其他国内外研究者没有检验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幼儿彩色图片回忆与偏好测验成绩的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样本总体对女性化材料的回忆得分与偏好指标“M/4”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如果幼儿对女性化材料回忆得分高,那么在偏好男性化材料上得分则越低;反之亦然。这符合幼儿的记忆力发展规律,对于自己喜欢的材料,回忆时提取阈值更低。但是分析结果也表明,男孩或者女孩各自的回忆与偏好成绩却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故笔者认为,回忆作为性别发展的研究工具,应更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年龄。4岁~6岁的儿童在回忆能力上的差异较为显著,所以使用回忆作为测查工具,会因个体发展差异带来较大干扰,难以判断幼儿是否因偏好而回忆出更多同性别材料。

(四)黑白图片与彩色图片对幼儿回忆与偏好成绩的影响

Nadelman(1974,1970)、Beere(1990)等都是采用黑白图片作为测验材料,而本研究主要是测查幼儿对彩色图片的回忆与偏好,同时也希望探究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二者是否会对幼儿的回忆及偏好产生影响,故使用两套图片进行被试间测试。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两套图片的测验结果大体上是相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黑白或彩色图片对幼儿回忆和偏好的影响的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由于测验材料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物品,因此在黑白材料的测验中,对于幼儿来说,材料不仅仅只是黑白图片,而是将之与生活中实际物品联系起来,他们回忆和偏好的是真实物品,而不是图片本身,因此,图片彩色与否对幼儿选择或回忆性别类型化材料没有影响。

五、结论

本研究总的结果表明:

(一)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回忆出了更多的材料。

(二)幼儿在4岁时对性别类型化材料已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即偏好与自己同性别的材料。

(三)材料彩色与否没有影响幼儿对性别类型化材料的偏好和回忆。

【参考文献】

[1][3][4][10]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35,418,419,437.

[2] Martina Jurgensen. Gender role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XY karyotype and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J].Hormones and Behavior,2007:443.

[5]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1.

[6] 范珍桃.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4.

[7][9] Nadelman L.Sex identity in American children: memory, knowledge, and preference tes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4,(10):413-417.

[8] Kropp,J.J.& Halverson,C.F..Preschool childrens preferences and recall for stereotyped versus nonstereotyped stories[J].Sex Roles,1983,(09):261-272.

[11] 张建红.让父亲走进家教[J].上海教育科研, 2007,(04):91-92.

[12] David R. Shaffer.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72.

(责任编辑 张付庆)

猜你喜欢
回忆
三位一体,延伸知识的脉络
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创伤书写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学法的指导
未来英才(2017年5期)2017-05-12 15:29:52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回忆的力量
论迟子建抒情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青年文学家(2017年3期)2017-03-10 22:03:31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6:20:26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光影的情感魅力
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13:15:06
获得体谅的叙事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