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对策的研究

2013-04-29 00:44余慧文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利率商业银行

余慧文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竞争”阶段。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和发展趋势,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服务转型创新、加强风险管控、实现差异化发展,才能在新的阶段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利率;“全面竞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决定放宽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表明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已经进入倒计时,中国银行业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全面竞争”阶段。

在经历“拼规模拼速度、获取上市红利、实行监管套利”三个历史阶段后的“全面竞争”阶段,中国银行业如何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竞争”阶段的特征

尽管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利率市场化的快速通道,但是由于中国金融机构仍然以政府主导为主、国有大型企业参股金融、金融监管理念等问题,中国银行业距离充分竞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因此,“全面竞争”阶段的中国银行具有其内在特征。

1.差异化竞争。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经营,进一步增强部分银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在获得客户和同业认可的同时,逐渐培养出各自的忠实客户并形成自身的专业能力,如银行行业内流传的“零售看招行,同业看兴业,小微看民生”。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还。

2.资产证券化。2013年8月29日,央行表示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这对中国银行“盘活存量”起着重大作用,同时也将推动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

3.直接融资扩大。国际市场上大企业基本上不贷款,而是通过低于贷款利率的资金成本发债直接融资。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提高至15%以上。2013年3月份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2.54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达3870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15.2%,创出历史新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和直接融资的扩大,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知名的企业凭借较高的评级,在资本市场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充裕的资金,对银行体系的融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

4.互联网搅局。从“人人贷”到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业务以来,所有银行机构都在谈论互联网,而所有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研究金融。电商等互联网企业利用了解客户交易信息的优势,积极进军小额贷款等银行业务领域,对银行的业务市场发起了挑战。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新的金融服务形态不仅改变了金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市场竞争的格局。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应对举措

(一)坚持差异化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国银行业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依靠资本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实现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不应一味贪大求全,而应在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一家银行不可能多专多能,重点是要建设自己的特色。小不等于不好,关键在于精不精、强不强,在于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把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立足于做精做强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和服务,从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和快速发展,否则就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独特的市场品牌及良好声誉是国际先进银行的重要特征,如荷兰合作银行在世界各大银行中居第31位,自2001年连续被全球金融杂志评为全球十大最安全的银行之一,但是它在全世界只专注于两个行业,第一个是食品,第二个是农业。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一定是错位发展,应结合区域经济特色,科学规划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坚持业务创新,逐步培育和形成自己的客户优势、产品优势和管理优势。

(二)完善公司治理,推进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现代银行稳健发展的基本要求。首先,公司治理要稳健。稳健的公司治理的关键是有一个稳健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要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和勤勉履职的敬业精神,牢固树立稳健的发展理念;董事会构成要相对稳定,合理确定新老董事会成员比例,尽量避免董事会成员集中换届;公司治理架构要保持稳定,董事会下属风险管理委员会、战略委员会不要频繁变化,不要影响董事会决策的连续性。其次,发展战略要明确。战略是方向,对于银行的发展战略而言,稳定性是关键。国际上长期稳健经营的银行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明确和一贯的发展战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银行要仔细研究,明确定位,审慎规划;发展战略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一以贯之,认真实施。通过坚持不懈地执行既定战略,形成鲜明的银行品牌和业务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均衡性发展、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最后,经营计划要稳健。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保持了高速增长,“逐年递增”、“加快成长”、“超常发展”成为银行制订经营计划的贯性思维。随着银行资产规模基数的日益扩大,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逐步放缓,保持同水平的高速发展已不太现实,也不可持续。

(三)坚持“三个突出”,促进服务转型创新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差异化竞争将成为常态,而银行要在市场中站住脚,必须要实现服务转型创新。银行服务创新既要不断满足客户全面金融服务的要求,又要尽量满足非金融需求,实现从人性化向专业化、从大众化向个性化、从资金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从支付结算平台向现金资产管理平台的创新。简而言之,银行要实现由融资向融智的创新。

一是突出服务对象的聚焦。客户是业务发展的基石,是银行利润的来源。得客户者得天下,客户定位从大的方面说应该突出核心客户,实现企业、同业并举,大、中、小、个人客户并重。具体来说,不同的银行要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分市场与客户,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重点,如“零售看招行,同业看兴业,小微看民生”,但是这些银行也在发展其他客户。二是突出满足客户的需求。创新是从大局着眼,以客户为中心,时刻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想客户之所想,想客户所未想,为客户提供人性、互动、便捷的金融服务。客户的金融需求是多样性的,即使是对同一个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客户的需求都可能不同。这就需要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和服务创新的路标。路标不是银行划的,而是来自于客户。因此,不仅要关注客户理财投资、授信融资、交易管理、服务价格、跨境金融、家庭财富信托等金融服务需求,更要关注客户医疗卫生、子女教育、食品安全、养生娱乐和投资移民等非金融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方案。三是突出延伸服务的深度。单一产品、一个风控模式套用所有客户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的浅尝辄止式的、游击队式的、叼一口肉就跑的打法应当彻底改变,要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分层服务。对大中企业客户实行“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三位一体、三角作战,真正做深做透。对小微企业客户,应该细分客户群体,提供标准化产品,精确制导、成片开发。对零售客户,应该提供服务于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覆盖完整“资产-负债”表的安全便捷服务,不仅管理客户的资产,而且管理客户的负债。

(四)强化内部控制,夯实发展基础

要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将动态、系统的内部控制理念贯穿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把内控环境、风险管理、内控措施、后评价及信息反馈等要素构建为一个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一是优化内控环境。董事会、高管层要切实履行内部控制职责,以合规机制建设为依托,培育合规至上的内控文化,强化“人人合规”和“合规从高层做起”的责任意识,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诚信观念,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二是完善内控体系建设。要以建立现代流程银行为目标,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建立起完整规范,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包括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业务营运、信息科技、安全保卫和人力资源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提升自我纠错能力。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做好对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和后评估,及时纠正和解决发现的问题。

(五)加强风险管控,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控制和管理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对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要有很好的文化,必须牢固树立法人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意识,寻找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与收益之间、与银行拨备和风险抵御能力之间的平衡点,控制好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是要关注重点风险,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研究,加强对行业、企业的风险监测和前瞻性预判,建立有效风险隔离机制,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对各类风险做到早排查、早预警、早处置。对涉及风险敏感行业、跨行业多样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实行名单制管理,由总行统一发起和审批授信额度,防止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对出现风险苗头的信贷资产采取积极有效的保全和风险缓释措施,积极化解风险。新形势下,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可能凸显,这方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愈显重要。二是发挥好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实践和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做好风险战略定位,制订好风险战略目标并将风险战略与业务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董事会必须参与全面风险管理,决定承受风险的水平和类型,以及采取哪些控制措施把风险暴露维持在既定的水平。三是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要确保业务线、风险线和内部审计线三条主线的相互独立、相互监督制衡。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风险线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负责单项业务风险的业务风险经理和负责组合风险管理的职能风险经理。要明确业务线是最终的风险决策者并对风险承担第一责任。四是以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关注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丰富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的技术和手段,逐渐提高组合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先进银行风险计量手段较为先进,普遍采用VaR、RAROC、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分析方法,许多银行已经具备或正在努力具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高级计量法技术。

参考文献:

[1]马卫华.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立洲.走向混业经营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彭思彬.浅论中国金融监管市场化——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为镜[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4]董小君.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3).

[5]秦国楼.我国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协调问题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5(11).

(作者单位:广东华兴银行)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利率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