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传播程单剑

2013-04-29 22:21王勇夏唯畏
考试周刊 2013年75期
关键词:传播资助育人

王勇 夏唯畏

摘 要: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已经建立了健全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途径。但当下,高校资助仍需创新,本文从传播学视域,对资助育人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关键词: 资助 育人 传播 高校资助工作

一、高校资助的现实值域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国家高度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已经建立了健全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途径。通过国家资助切实减轻困难家庭供应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通过国家资助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让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大学,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关心,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国家资助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

二、从资助到育人的延漫

大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的基础,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而言,资助显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问题,因为这些他们完全可以勤工俭学挣得,他们的内心更需要人关注。社会不仅要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更要下工夫有效化解他们的心理困苦,使贫困学生树立直面困难,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健康自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从资助向育人的延漫是大势所趋。

(一)身心资助,由面及点,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身心资助主要针对两种贫困现象:一是由物质上的贫困所导致的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是心理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的工作中;二是由社会关系失调、个人情感等非经济原因导致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缓解压力、发现问题,从而积极地对待生活和挑战;也可以通过帮助贫困学生群体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予以心理支持。

(二)能力资助,形成合力,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助人自助,资助工作不但要具体地帮助有困难的个体或群体解决困难,而且要帮助他们增强能力以应付各种挑战,即帮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达到自助。个人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解决当时的困难,而且对于克服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也有重要帮助,并能促进受助者的发展。资助工作者主要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提高个人能力。

(三)建章立制,全员参与,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在学生中的亲和力。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工作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在此基础上,专门建立了院系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制度,通过队伍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将资助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能够学会担当、懂得感恩、奉献社会。

三、资助育人的传播学解读

(一)受众层面上的解读。托夫勒的《大趋势》说:“资讯时代的命脉是传播。简而言之,传播的要素是传播者、接受者与传播管道。”过度资助,会使受者(贫困学生)过度吸收,以致受众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予以消化,便出现了由于资助的泛滥与过度吸收而形成的资助焦虑。因而,对受众进行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积极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再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 因此,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社会认知力。

受众满足的还在于他们的需要。没有“需求”,就没有“使用”,没有“满足”。受众需要得到满足,焦虑得到解除,传播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实现受众层面上的资助育人目的。

(二)传者层面上的解读。相对资助的受众来说,传者既有微观层面的因素,来自高校资助的普通工作人员,又有代表宏观层次的资助政策制定者。它们组成了“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处于结构的顶端,其影响力通过各个层次向下渗透。传者对内容的影响,是传播思想的渗透,通过对内容的架构,达到传者对受众的影響。在我国,对高校资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在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应注意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经济资助有力,思想教育不足。个别部门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经济问题,认为只要资助到位,把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解决了,就不存在其他问题,缺乏与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相配套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二,资助形式多样,教育环节不足。相对来讲,学校比较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资助形式和发放资助的形式开展教育, 但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教育则明显不足。其三,学生工作部门唱独角戏,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一些教职员工简单地认为资助困难学生工作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全员育人的意识不强。

为此,传者要对大量能体现他们资助育人的内容进行议程设置。其一,如何进一步明晰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定位。一般说来, 高校资助工作承载政策阐释、资助管理、价值导向、道德教育等功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高校资助工作已建立起了一个日益庞杂的内容体系,但庞大博杂的体系貌似全面而严整,实则掩盖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定位,妨碍了高校资助工作根本功能的发挥。其实, 高校资助工作根本目标很简单,就是助人自助、学会感恩。其二,如何消解高校资助工作模式的“唯物质、轻精神”的色彩。唯经济的资助模式曾在高校资助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不容忽视, “唯物质、轻精神”盲目崇尚物质、经济至上的简单和单向的给予方式,强调高校资助工作者的主体地位,轻视受者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精神特质,削弱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效果。其三,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一是返本开新。从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和经济困难学生的真正需求来看,他们需要的帮助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要彻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促成高校资助工作的理念回归,现实高校资助工作的返本开新。二是观照现实。在当代,发展和创新高校资助工作,必须把高校资助工作的利剑进一步指向现实,把思考问题的视野放在当下迫切的问题上,特别是注重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真实问题,回应高校资助工作遭遇的新挑战,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家梅.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1(5).

[3]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思想教育研究,2011(7).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SJB7100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