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让教师拥有慧眼

2013-04-29 18:44庄建欢
考试周刊 2013年77期
关键词:品德课资源过程

庄建欢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碰撞出火花的过程,也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种互动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时刻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展现艺术创造的过程;而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逐步加深,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这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叶澜教授说:“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毋庸讳言,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可以说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但是,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成的认识不全面,以及实施经验的缺乏,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思想品德课上的“生成性资源”,常常被一些错误和无效的资源分散精力,扰乱视线,课堂教学互动上便出现了诸多生成误区。

一、为了追求“生成”,而完全脱离了主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共同构建新知识模块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种超越是远远超越新教材知识范围,是建立在新教材基础上的对生活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及学生对其生活的思考,体验和领悟而获取的新知识。

课程资源是构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现课程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与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在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中,一些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重视课堂资源的互动生成,这是好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大量的活动不断涌现,再加上新课程中一再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对学生进行欣赏性教学”。于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完全是赞赏性话语,学生得到赞赏后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于是动态生成的资源更加丰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课堂资源的生成是无效的、多余的。

一位教师在上“尊重隐私”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导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父母擅自拆阅子女日记和擅自拆阅子女信件的事情,我们想一想:父母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有位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认为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严重侵犯自己的隐私,觉得以后再也不会理自己的父母亲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动态生成资源,但是接下来教师围绕“这位学生以后要不要继续和父母亲交流?”让班上同学讨论,花了很长时间,和本课的主题隐私关系不是很大。这本该是“正确和父母亲交流”一课中的主题,但是教师错误地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导致弱化了本课的主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父母亲偷看日记的用意,知道什么行为才是侵犯了隐私,什么行为是父母在履行自己监护责任。

课堂资源的生成是教学得以有效互动的有力支持,但是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方向的不同,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因此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不能随便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进行规范。

要把思想品德课上师生互动生成的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价值,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瞬间把握,有效组合、筛选,时刻记住一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应该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动态生成的资源比较多,教师如果不能有效辨别利用,天马行空地任意生成,则会浪费大量课堂时间,淡化课程主题,弄巧成拙。所以在大胆鼓励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同时,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信手拈来,任意生成,只会淡化主题,突出不了重点,弄巧成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二、对待动态资源处理方法不当而导致生成不足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回答问题、学习知识,或是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中产生生成性问题。这种情况,往往需要教师敏锐地做出反应、捕捉和处理。如果此时教师处理不当,则将极大地影响互动教学火花的产生。课堂上常见的不当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视而不见”的冷处理方式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学习知识,或在与师生的互动中常常会产生新的想法和要求,极有可能产生生成性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应、迅速捕捉和处理。如果教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错失拓展教学内容的良机,从而失去提炼思维火花的机会,给课堂留下遗憾。笔者在上“我国的人口问题”时,让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概括我国的人口形势。有学生讲了一个“男女比例失调”,当时也随手在黑板上记录了一下,但是在讲解特点时候由于课本上没有概括,课件中也没有准备,因此将此特点忽视了。事后想起,这是课堂中学生生成的新资源,虽然课本由于滞后性问题而没有提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口特点。

视而不见的冷处理方式的实质是教师缺乏捕捉课堂互动生成性问题的意识,缺乏教育机智,就抓不住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时刻警惕和准备根据教学的进展和动态,把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利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性问题和生成性条件有稍纵即逝、不可复制的特点。这决定了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的教学经验,弹性灵活的生成成分,以及始料不及的变故、体验和问题。

2.简单地肯定或是否定学生的回答

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与思想品德课本中的观点和理论不符合的现象,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因此,遇到理论与现实不相符合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在上“维护正义”一课时,教师提倡要有一颗同情心,要勇于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斗争。但是学生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提出了“路边老人倒地,好心人搀扶却遭到诬陷”的事情,而且相关事例在新闻中多次出现。学生对此就感到疑惑,一方面课上教育要给别人提供帮助,另一方面社会上有负面新闻出现,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全体同学的关注。如果教师这时候就是简单地否定,说这只是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应该加以抵制,或者说社会上互相帮助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之类,就让学生关注课堂的兴趣一下没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缺少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失去了学生认知领悟的过程。

简单的否定或是肯定方式,是一种思维单一的处理方法,不能对问题加以辩证思考。就如上面情景,可以和学生讨论以下几种观点:1.面对老人倒地,能不能视而不见?2.如果想上前帮助,但是又怕被人诬陷,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3.如果社会上大家都不能互相帮助了又会怎样?这样,大家一起讨论辨析后,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能将学习的知识和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最终自身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实际遇到此类问题后怎么处理也就不言而喻了,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学观的精神强调:教学不只是知识、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知识、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注重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促进更多的生成资源,捕捉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为学生考虑。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研究,1997(9).

[2]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3]钟永荣.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误区.http://tczx.ctedu.net/newsInfo.aspx?pkId=3661.

猜你喜欢
品德课资源过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资源回收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