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延军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地理学科一向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应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一、设置悬念,诱导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促使学生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地球偏向力时提问: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精心设疑,学生会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地理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的目的。设疑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抓住课题,设置疑问。如讲水资源开发时,谈长江水的南水北调,是会影响长江水域,长江能否变成第二条黄河,等等。
2.利用图像,设置疑问。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的各种地理信息设疑,如将各类课后练习编成图表让学生练习。
3.假设提问,设置疑问。如讲地球的运动时,假设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发生变化,会产生什么后果?
三、运用地理的美,培养兴趣
中学地理是一门富饶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充分抓住地理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等。这样能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960万平方千米的神州辽阔大地上,地形、气候多样,自然景观各异:西北荒漠地带,沙漠戈壁广布,也并非荒凉世界,那里有绿洲片片,葡萄串串;北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地森林茂密,一派“林海雪原”的景象……
四、运用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巩固兴趣
对于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可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地理知识。
1.巧借古诗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名诗佳句,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得直观。如讲地球运动时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流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引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利用成语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课堂生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时,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
3.利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教学。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4.穿插趣味故事教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如讲“海洋环境”中的洋流时,引入二战时纳粹德国潜水艇巧妙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的海水密度不同,通过地中海底层的密度流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在北海水域重创英国舰队的故事。
5.播放优秀歌曲、录像资料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地理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地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例如,在讲解“长江”一节时,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豪迈情怀。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深化志趣,让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