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视野下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研究

2013-04-29 13:13:39朱颖
大学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在校大学生归属感

朱颖

[摘 要]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研究,是力求通过真正了解归属感对这部分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去探究归属感缺失的根源性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为解决在校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缺失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建议。这对于青少年获得归属感,完成社会认同,进一步社会化,保证他们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都有实际意义。并且也是高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帮助大学生群体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等,都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认同 归属感 在校大学生 高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41-02

一、社会认同视野下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内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其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同时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以及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归属感是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大学生归属感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学校、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新环境的适应力和安全感。

当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归属感,对学校活动、学校文化持淡漠态度,并且在处理同学室友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从而造成这些同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比如:总想家并时刻伴有孤独感,在交往生活中存在沟通不良的现象;在认知上也有一定偏差,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很低,并且习惯于消极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日益增多的缺乏归属感的人正在慢慢构成一个特别的人群,并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大学生归属感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对于社会认同缺失给人带来的影响,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社会认同问题的研究,但多集中在普遍问题的研究上。这些对社会认同的笼统研究并不能有效地概括归属感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大学生归属感的研究也尚未深入。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定了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归属感的普遍缺失这一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二、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研究的意义

笔者通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在校本科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归属感偏低,由此带来的对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也具有普遍性。在社会化与社会认同对青少年的影响日趋深化的今天,我们对大学生归属感研究的必要性也随之增加。在校大学生的归属感缺失具体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归属感缺失的重要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如何发掘出归属感缺失的集中方向和归属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对这一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帮助大学生群体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等,都有着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2011年至2012年吉林某高校广大同学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对大学生的归属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总体上反映的现象还是可喜的。从思想态度和平时的学习生活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思想观念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人际交往和谐,多数同学有正确的信仰,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对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正确;对国内外大事、身边热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客观、准确。多数学生力求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注重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才愿望强烈;大部分学生心态良好,有一定的学术道德修养,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自我评价较为客观,就业期望较高。

但调查中也反映出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少数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学习动力,缺乏集体荣誉感,心理压力过大,在信仰、信念等重大问题上认识模糊,政治热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思想多元化趋势明显,功利色彩日趋浓厚;心理状态更趋务实;行为选择呈现多样性,道德诚信亟须完善等。

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但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归属感的缺失,通常都表现为只在某些特定方面产生负面情绪,而其他方面则是积极向上的。产生这一现象的现实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这种负面情绪的表现形式应引起我们关注并给予正确引导。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中当前大学生归属感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在政治立场上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够理性看待和分析国家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难。这些都证明了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主观上是积极向上的,能够积极地履行着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渴望锻炼自己、发展自我,希望并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如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大学生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他们进步的动力,让他们从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消除因归属感缺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需要学校和社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入、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完善学校制度,形成制度文化。要在学生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地位。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学生党团活动和社团组织,把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学习效果。

第二,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抓好课堂教育。创造性地抓好课堂教学,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说教型为寓教于乐型,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相辉映,这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形势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深入地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当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当中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第三,提炼“大学精神”,用真正的大学精神激励和鼓舞青年学生。每所大学都有历史,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正是这些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走向真理和自由。深入研究和探讨“大学精神”,加大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逐步培养和树立我校的“大学精神”,来引导、激励、凝聚大学生的思想,从而为大学生思想向健康方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

第四,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道德理念,强化道德素质,升华道德境界;要引导大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第五,进一步加强管理,转变工作作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学校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管理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在工作中形成“寓管理于服务”的意识尤为重要。要积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要注意了解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教学、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各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解决好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是解一切思想问题的物质保证和前提。

第六,提倡大学生群体自身“助人自助”,从高校社会工作的角度帮助大学生获得归属感。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是增进学生间感情的有效方式。在这一点上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各个社团以及学生会的作用,通过社团及其组织的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同龄人之间的合作、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独学而无友”是学习中的大忌,同兄弟学校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还可以弥补本校同学之间的竞争带来的疏离感,学会合作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人,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目标和理念的认同感,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好处。

第七,继续加强在校大学生归属感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多深入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听取学生内心的呼声是提高高校社会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应该努力营造浓郁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氛围,形成先进的思政工作理念,有效指导实际工作。在构建和谐学校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与教育,不断完善大学精神的内涵,着力塑造现代大学生活。

[ 参 考 文 献 ]

[1] 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5-09-09:第八版.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C].2004-12-13.

[4] 李忠伟.育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D].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碧 瑶]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在校大学生归属感
价值感与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34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36:43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35:41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5:23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08:55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9:34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4:42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
企业导报(2016年8期)2016-05-31 1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