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2013-04-29 03:52:05邓艳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想象

邓艳丽

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习母语不仅仅为了掌握一种工具,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文化人格的深层意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兼具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新时代审美视角。而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需要,则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来实现。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我把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以及艺术美三种类型。

1.自然美。紫藤萝瀑布恬淡幽美,江南春光清新绚丽,长江三峡雄奇险峻,九曲黄河奔腾万里,都给人以不同感受的美。不同作家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审美感受介入,笔下的风景无疑比纯自然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能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柔美的情态。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社会生活美。社会生活是广阔浩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因而具有美学价值。教材精选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表现在对于人们情操的感染和熏陶。《最后一课》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变色龙》鞭挞趋炎附势、欺上压下者的丑态。这些作品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3.艺术美。文学本艺术。就现阶段语文教学特点看,文学艺术美应包括题材、形象、思想、主题情节、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把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基本途径归纳为四步。

1.诱发审美情感。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是从直觉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而人们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唤起文学美感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文学美的基本形式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格美。学生则凭听觉去感受这些美,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语文课堂审美主体——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成功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设置的氛围中,使学生深切地去感受,去体验,这样易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方式特别适宜于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我们可以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需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开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渲染和描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位于中国北方,在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反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2.激活审美体验。作者总是用作品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用作品来表达对事物的直觉感知与内心感受。由于学生对美的感受,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品评,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换言之,就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才能更深刻地去体验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来感知其中美的因素。以《最后一课》为例,教学中应从“最后一课”这一艺术构思的激情点入手。“最后一课”共出现四次,每次场景各不相同,但气氛越来越强烈,尤其是第四次是表现在快结束时,小弗朗士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永远忘不了。”这句话交织了爱和恨,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最后一课”的每次出现,都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文中传达的爱国情与被学生内化的情感自然融合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既得到了爱国主义激励,又受到了美学情感熏陶。

3.展开审美想象。借助意境,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在想象中深化审美教育。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对景物的传神描写,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天衣无缝般地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在学生面前,把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如《登鹳鹊楼》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茫茫雪景时的艳丽妖娆的北国广阔壮观景象。讲述这些课,要充分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

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时,需要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结合,引导学生想象。在分析课文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与个人生活体验,经历相联系,进行联想,通过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读起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何止是仅仅奔腾万里,叹为壮观的黄河景象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而这一切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既激发了学生想象力,效果也远好于直接描述作品景象。

4.深化美感。培养审美情趣及审美理解能力,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是不够的。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审美、欣赏能力之后,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当然,以上环节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学应该始终贯穿审美教育,既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美学熏陶,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美学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想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