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
提问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逐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激趣性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想尽一切办法将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的问题,平铺直叙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和课堂氛围,而设计富有一定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使之处于“愤”“悱”状态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针对性原则。即在设置问题时,问题内容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和所问的学生的能力相当。(1)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具体要求:首先,对学习新知识必备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提问。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思考性问题,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其次,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三,提问要有利于揭示知识的规律和本质属性,起到“点睛”作用。(2)针对学生能力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用层次不同的问题来满足处在不同水平线上的学生,才能有效地发挥提问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准确性原则。教师提问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要能精确切入问题的实质。切忌提问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要做到“三不说”,即与问题无关的话不说,多余的词语不说,不能准确表达问题内容的话不说。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的教师问学生:“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为什么?这样的提问表达上显然是不准确的,问题是错误的,学生也就回答不上来。把问题改成:“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问题的表达就很准确了,学生也就能回答出来了。
4.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适当的深度和广度。问题不能太大、太深,也不能太窄、太浅。问题过于肤浅,只关注简单结果,学生只做一些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难以启发思维的主动性。反之,如果提问过难过偏,超出了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学生难以把握和接受,甚至思维脱轨、停滞,也会造成课堂上的不和谐“音符”,影响学习效果。
5.启发性原则。《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教学实践证明,启发性强的提问,就像一个忠实的向导,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彼岸。同时,对学生掌握一些分析推理的方法也很有帮助。
6.探究性原则。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这种提问是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比较、联想、推理等,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创新意识。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1.联系旧知。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紧密的旧概念直接引入。教师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提问,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联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且,也只有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才会巩固所学的,进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技能。
3.难易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语言精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5.精问巧问。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得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的变幻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以预料性。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