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蔚琳 王笑荷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肿瘤患者一种常见而很严重的状况。总体发生率约为20% 尤其是正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特别是化疗的病人。低分子肝素分子量相当于普通肝素的1/3,主要通过戊糖序列与抗凝血酶结合激活抗凝血酶而产生抗凝作用[1]。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肿瘤血栓性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将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低分子肝素钙作用机制
低分子肝素钙有多种不同的生物效应,而它对凝血过程的影响效应最具有临床意义。作为一个直接抗凝剂,它作用于凝血过程的不同阶段。低分子肝素钙的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因其显著的抑制血凝因子Xa的活性2a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2 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一项国际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较静脉普通肝素有更优的临床疗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易引起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硬结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心理上造成紧张感觉,增加患者的痛苦。
2.1 皮下淤血:皮下淤血与进针角度有关,如果进针角度是30~40度角或垂直进针过程中即把捏着皮肤的手松开,针头所损伤的区域将扩大,因为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而容易出现皮下淤血。此外注射前排气不当,药液从针头处溢出,附于针头表面,注射时带入针眼,则针眼处血管渗出,导致局部皮肤瘀斑。
2.2 皮下血肿:低分子肝素钙经皮下注射引起局部皮下出血,血肿形成,可能与沾有药液的针尖误伤肌肉层毛细血管有关。因肌肉层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针尖误入肌肉层损伤部分毛细血管,加之该药的抗凝特性,导致局部皮下出血。
2.3 皮下硬结:注射时进针过深,则注入肌层引起深部血肿,机化后形成硬结。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而肌内注射的利用度会下降,同时,肌内注射时引起疼痛,皮下血肿及硬结的症状更明显。
3 护理对策
3.1争取掌握注射方法 排气时避免药液溢出,如有溢出注射前擦净针头上的药液。
3.2注射部位的选择 注射部位应选择腹壁前外侧,避开腹直肌,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脐周4~10cm注射,并注意左右交替,避免在同一点上重复注射,以减少血肿及硬结的发生。孙亚丽建议采用腹壁脐周左右两侧注射,注射相距2cm/次,左手提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褶皱,针头垂直进针、刺入针头的1/2(一次性1ml注射器),并根据患者的胖瘦决定注射深度,此方法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不易引起出血。
3.3按压时间及方法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完毕后,应先拔出针头后立即用棉签按压,可采用干棉签或棉球按压,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应采用竖向(垂直)按压方式,即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立即用棉签垂直按压注射部位,受力面积小,压力大,减少了出血的机会。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时,3个手指稍用力按压针眼,增加了按压部位的准确性与按压的面积,按压时间为3min。有文献报道,低分子肝素局部压迫3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常规采用棉签轻压,不要用力按压注射部位力度及皮肤下陷1cm为宜,避免揉搓,以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王莹等建议注射毕停留3—5秒,可使药液基本扩散,避免拔针时药液反流而形成局部瘀斑。
4 总结
肿瘤血栓性疾病越来越被重视,而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其主要的治疗措施。我科现对肿瘤化疗期间同期进行低分子肝素的注射,以积极预防肿瘤血栓性疾病。这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孙艺红.低分子肝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