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适应性的策略研究

2013-04-29 23:57杨洋王建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双证融通电气自动化技术

杨洋 王建平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在突出岗位适应性的应然状态上表现不够理想,尤其是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资源配置、师资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工业企业实际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这也是造成低水平的高就业率和较高留生率的主要原因。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方向”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距离问题,提出以“双证融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策略及籍此加强工作岗位适应程度的措施及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适应性;双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0-03

目前上海的电气技术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未来社会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研究该专业提升岗位适应性的人才培养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的意义。能够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受教育者在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使他们的技术能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方向“双证融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鉴定为切入点,以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核心,以教学环节的运行实施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最终的落脚点,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将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各教学环节的全过程,注重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性、操作性和监控性。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维修电工”三级培训与高职学历教育过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以三年制学历框架为基础,以职业标准为尺度,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要求考核鉴定为评价手段”的“双证融通”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系统总结学校工学结合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创新工学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工学四合”(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的系统模式,实现“四位一体”,即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资格鉴定融为一体。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有机融合职业资格鉴定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素养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适应融通后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及管理保障机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岗位适应性提高的实施效果。

一、重构课程体系

1.职教育是学历教育,一定程度上以学科专业划分,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职业分类,拥有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工种岗位。因此,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工种方面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专业包含了一个或几个甚至几十个工种。

2.“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为了使学生在毕业时即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大专业的技能动手能力、攻关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3.根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高职教育学历要求和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相关通用能力的要求,构建了专业课程结构,即“大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同时,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了专业化方向课程,即“小模块”,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4.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按照“大平台、小模块”思想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同时设置了《电子技术技能应用》、《电气技术技能应用》、《机床电气排故》、《PLC控制技术》四门“双证融通”课程。新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和鉴定标准,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培训鉴定指导的要求,将鉴定要求、培训要点、培训方法和课时建议考虑进去,同时将鉴定要素细目表和教学重点挂钩,从真正意义上将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新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双证融通课程”和“综合能力提升课程”五类:①通识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德育》等课程。②通用技术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以上两类课程属于“大平台”课程,主要着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及素养,有利于未来服务领域的拓宽,具有更强的适应性。③专业课程包括:《电工工艺技术》、《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电子工艺技术》、《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机床电气控制》等课程。专业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着重于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特色技能、职业素养培养,体现专业特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工作方法、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能力。④双证融通课程包括:《电子技术技能应用》、《电气技术技能应用》、《机床电气排故》、《PLC控制技术》。双证融通课程侧重与职业资格鉴定相关度较高的岗位通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确保融通课程评价结果与鉴定等值,以实现”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课程的无缝衔接。⑤综合能力提升课程包括:《创新平台实践》和《校企合作岗位实习》。综合能力提升课程主要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缩短未来就业的岗位适应时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程”、“双证融通课程”和“综合能力提升课程”属于“小模块”课程,实现”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课程的无缝融合,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二、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实行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引入项目教学法,将每门专业课的知识要点分解到各个项目模块中,最终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建设一批核心课程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场地,场地由实践训练区、综合教学区和问题讨论区组成,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同时建设一批采用任务或项目驱动的与场地的设备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校企结合,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以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1.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关注岗位适应性程度,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提高学校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度的关键环节;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具体的实施者教师也要从学生学业考核的反馈来体现教学成效,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很好地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的目标,使专业教学与技能鉴定贯通,必将有助于提高未来人才就业的岗位适应性。

2.在考核形式上,必须打破“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模式和“考前突击式”的学习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分阶段、分过程、分项目进行考核,使考核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在保证职业技术应用能力高标准、严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轻重复考核、报名提前、培训和鉴定时间衔接不配合,这些原来存在的问题,既减轻学习压力,又增加了学习兴趣。①变“一站式”考试为“分布式”考核,同时将“维修电工”(三级)每个模块的考核内容融进相应的课程考核中,确保专业课的考试的深度和难度不低于鉴定相关的考试的要求。②综合能力测试采用项目菜单式考核方法。以菜单可选的形式,在确认学生具备必要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③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的“双证融通”课程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严格执行程序化考核。④“双证融通课程”等核心职业能力课,邀请鉴定中心考评员参与、体现考核程序化及评价等值。

四、优化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与十余所企业实施校企联动,依托校内的“上海市第六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上海市机电一体化开放实训中心”平台,全面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追踪岗位需求,引入真实生产任务,建设“教学工厂”、“生产车间”,营造与工作现场相一致的全真及仿真的职业环境,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共管、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整合成员企业的培训资源和需求,延伸课堂到企业,在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职工培训场所建立教学区,形成用于专业教学和企业培训多种功能的“厂中校”,让学生在“厂中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得到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使学生在职业活动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现场作业的实际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既要有“双证”,更要会“双能”。所谓“双能”,即掌握知识的能力和上岗操作的能力。要培养“双能”学生离不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坚持把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中长期师资培训进修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聘请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作为技术指导顾问,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建设适应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和鉴定要求的优秀教师团队。

六、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关键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保障、监督、调控、优化培养过程中各有关要素的活动、行为及相互间作用,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培养保障制度等相关的管理方式,它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在执行学院常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协调方案,促进系部、专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施各部门之间、各教师之间教学改革的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调整教育研究项目支持方案,把“双证融通,提高岗位适应性”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作为学院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为改革试点的实施提供咨询。

3.督导部门制定相关文件,研究教学改革的质量评价、质量监控的方法,促进改革工程的质量提升。

4.教務科与督导室定期联合开展基于“双证融通”的课程方案、单元教学设计、学生课业评价方案、教师说课等评优活动。

通过上述举措的实践,为适应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发展型一线实用人才,构建起凸显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特色的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该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就业市场和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双证融通电气自动化技术
口诀法在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构建“3+3”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运用
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