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欧阳修《踏莎行》是抒写离愁别绪的经典之作。这首小词看似明白如话,其中细腻的情感却委婉别致,耐人品味。作者巧用“春水”、“粉泪”等常见的物象,描绘了在外游子与家中思妇两幅不同的画面,抒写了“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意境。整首词上下两阕分别紧扣“远”和“久”,渲染出离愁的深厚与思念的无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关键词:欧阳修 《踏莎行》 春水 粉泪 离愁别绪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这首小词是北宋欧阳修的代表词作之一,历来备受推崇,曾得到明、清文人的高度赞赏,许多现代的宋词选本都会选录它。前人对该词有所评论,但大多是概括性的评述,或是简单指出其章法的独特之处。其实,该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其主旨情感不出于抒写在外游子与家中思妇之间的相思离愁。但自古以来中国有许多书写这类主题的诗词,欧阳修的这首小词如何能在众多的佳作中脱颖而出?如何能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经久不衰?这与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在《踏莎行》中,他如何巧用“春水”、“粉泪”等常见的物象,渲染相思离别之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这正是本文想要深度挖掘的。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词的开篇就设定了一个游子骑着马儿远行的场景。“候馆”即驿馆,旅舍。“摇征辔”即骑马缓行。这些典型的意象,勾勒出一个远行旅人的主人公形象。作者还在这幅远行的画面里连续用了残梅、溪流、小桥、细柳、青草、微风等进行着色,点明此时已是初春时节,也间接指出游子行走了很久的路。面对如此温润的春景,主人公却不为所动,一个“摇”字将其内心活动刻画得尤为生动感人。“摇”是指徐徐而行,蕴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形象地点出主人公无心赶路的神態,纵然眼前风景如画,可是他的思绪早已飘向远方,只能任由马儿载着他缓缓前行;另一方面,传达出“舍不得”的情义,但他并不是因为留恋这里的美景,而是舍不得离家越来越远,因为郁结在他心头的相思早已随着离家的距离渐远渐深。可以说,前三句的景是一幅秀雅的画,徐舒展开的同时,莫名地给人心头平添了一丝丝忧愁,因为我们看见画里面那位远离家乡的主人公正骑着马儿缓缓向前,如此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淡然温婉的景,让我们感觉到一种隐隐的哀伤。
之后,愁绪由隐到明,一跃纸上:“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画面里,游子骑着马,渐行渐远,逐渐模糊了我们的视线。马背上仿佛载着的是离愁,由近及远,无限延伸、拉长,似乎就算走到视线的尽头也无法消散这种离愁。它层层堆积,愈来愈浓,最后汇聚成春水一般,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愈演愈烈。这两句与前面几句的情感一脉相承,其中“远”字是紧扣“摇”字而来的。因为舍不得离家更远,所以“摇征辔”;因为离家越来越远,所以离愁“渐无穷”。词的上阕主要是围绕着“远”这一字眼,成功塑造了这位相思男主人公的形象。他的离愁生存于无尽的距离空间上,像春水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水喻愁,古已有之,水的蕴含意义也有多种。欧阳修词中“春水”是取其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涵义,比喻愁绪的深长。与此涵义相类似的早期爱情诗词也有不少,如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晚唐温庭筠的《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些诗词中借用意象都是“水”,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极为相似。
但是,欧词中选用了更为具体的“春水”,来渲染这种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首先,“春水”是初春时分一种常见的物象,与前面的“溪桥”有所照应,不为突兀。其次,“春水”是冰雪融化而成,开始流动得非常缓慢,而且水流很细,慢慢的水流越来越大,越流越急。“春水”这种从小到大、由缓入急的独特性质,恰恰暗合了远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春水”刚开始只是一股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就像刚离家的旅人对闺妇的思念也还稍淡;随着时间的延长,离家的距离变远,他对闺妇的相思之情就堆积得越来越浓烈,就像“春水”般越来越汹涌。欧阳修匠心独运,跳出前人以“水”喻愁的思维框架,抓住“春水”与众不同的特质,形容离愁如迢迢不断的“春水”,“渐远渐无穷”,把远行人心底深处那种愁苦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下阕转换到对闺中思妇的描写,紧扣丈夫离家之“久”,与上阕相得益彰。“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欧阳修临摹了一个凭栏远眺的思妇形象,这在欧阳修以前的唐宋爱情词作中屡见不鲜。比如唐代白居易《长相思》中:“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晚唐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文学意象,登高望远人未见,离愁相思绕心间。我们不由得想起“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面的一段场景:“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直到二月初旬,椿树抽芽,不见些儿动静。三巧儿思想丈夫临行之约,愈加心慌,一日几遍,向外探望。”小说中,蒋兴哥外出做生意,约定一年后回家,随着日期的迫近,三巧儿再也按捺不住,忘记了丈夫临行时“莫在门前窥瞰”的嘱咐,心头只惦记着丈夫应该快回来了,日日在前楼盼望,心神不宁。小说中的三巧儿,就像是多年以前欧阳修笔下的这位闺中思妇:她心里想着丈夫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要回家了,因此每天晨起精心梳妆打扮,脸上涂着粉,在高楼上翘首以盼。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如果不是对丈夫回家心存期待,思妇何必如此费心打扮。温庭筠《菩萨蛮》中曾写道:“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其中“懒”、“弄”、“迟”点出了思妇无心梳妆的情态,因为她的丈夫离家在外,离归期还很远,这位妇人不知道打扮给谁看,因而意兴阑珊。相反,欧词中的思妇正是想着归期渐近,丈夫随时可能会回家,所以她打扮得很精致,并且每日在高楼凝望,期待心上人的归来。这从侧面点明其丈夫离家的时间之“久”。佳人望眼欲穿却总未能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她每天都在承受着期望与失落的煎熬。离愁迢迢,化作相思的泪。她哭花了精致的妆容,柔肠也为之寸断,这样的女子,让人心疼不已。因此,欧阳修劝道:“楼高莫近危栏倚。”可是,这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难道能够被劝止吗?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两句词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这是劝止思妇莫凭栏的理由,因为纵使佳人登楼远眺,目之所能及的也只是平旷的草地和绵延不绝的青山,而她的心上人更是被阻挡在层层高山之外。劝止的理由很有说服力,但是,佳人一定是不为所动。明早的高楼上,依然可以看见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看着远方,若有所思。随着天色渐渐变暗,等不到归来的人,佳人心生悲痛,落下凄美的泪。这样的写法更能反衬出相思的情深,离愁的苦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此痴傻,下阕中思妇的形象显得立体而饱满,与上阕的游子在空间画面上遥相呼应。此外,这两句中“春山”是语词的重复使用,能使诗词产生一种回环复沓的美感。如唐代李商隐《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唯是有寒芜”,《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其一》:“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等等。欧阳修在该词中套用此用法,除了增加韵律上的悠扬,更有情感上的共鸣。该词所要渲染的离愁相思之情无形之中被无限拉长了。第二,这两句还可视为思妇久等丈夫不归后的怨语。丈夫迟迟未归,她怪“春山”挡住了她的视线。实际上,“春山”在这里有象征的修辞妙用。它不仅仅是指实实在在的视线障碍,更象征着阻碍丈夫回家的诸多恶劣因素。因此思妇才反复埋怨“春山”。
欧阳修一生创作词篇颇多,《踏莎行》是其早期的代表词作之一,也可称得上是宋词的经典之作。欧阳修在词中分别选取游子在外、思妇在家两种场景进行描写,上阕紧扣“远”,写出了游子心中深厚绵长的离愁;下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思妇的情态,道出了丈夫离家的“久”,全词上下片不仅在空间上遥相呼应,而且在情感上一脉相承,尽管其语言明白质朴,但字里行间浓缩着曲婉深挚的情感,值得我们再三遐想,久久回味。
① 目前为止,对欧阳修《踏莎行》一词鉴赏的论文主要有:1. 惠联芳:《愁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08年第3期。2. 李玉梅:《离愁寄春水 别恨托闺中——赏读欧阳修〈踏莎行〉》,《语文月刊》2003年3期。3. 董癸卯:《踏莎行》,《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0X期。4. 季建飞:《和婉有致 哀而不傷——读欧阳修词〈踏莎行〉》,《中学语文》2001年第2期。5. 徐承平: 《写景抒怀 清丽生动——欧阳修〈踏莎行〉赏析》,《语文天地》1999年第11期。6. 姜平、戚加胜:《相思也凄苦 其爱也融融——欧阳修〈踏莎行〉赏析》,《语文月刊》1998年10期。7. 厚艳芬:《春水迢迢 离愁无限——说欧阳修〈踏莎行〉》,《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3期。8. 马清江:《时空的交错 心灵的和谐——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名作欣赏》1990年第04期。其中大多谈到该词描绘了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愁,本文则进一步从词作本身平白通俗的用语中,去感知那隽永深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仇仲谦,沈国华,韦启良,黄华刚.爱情诗选[M].南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 王锡九.唐宋爱情词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作 者:陈燕茹,文学硕士(在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