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爽
【摘 要】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新疆日报》作为中央和地方党报的代表,对报道量、新闻体裁、特刊及专栏的设置、两会报道关键词、图片运用等,分析中央和地方党报关于“两会”报道特色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党报 两会报道 《人民日报》 《新疆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国内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窗口。《新疆日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它贴近生活和群众,具有鲜明的党性特色和新疆地方特色。
本文选取了两报在2012年3月4日—3月14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即从“两会”开幕式到闭幕式总计11天的新闻报道。此外,报纸样本选取的是主版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未包含在内。
一、关于“两会”报道量的对比
从“两会”召开之日起,两报均运用大幅版面对“两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关于“两会”的报道总计618条,《新疆日报》总计195条,两报新闻报道总量差距近3倍;并且《人民日报》关于“两会”报道的日均版面量达到47%,《新疆日报》的日均版面量只有44%。
如表1所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版面量最多时达到13个版面,为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第一天;而报道最少时也有8个版面。同时,在11天报道中有7天的报道版面量达到了50%以上。《新疆日报》的“两会”报道版面量最少时有3个版面,分别有4天报道版面量为3个版面;报道版面量最多时达到6个。可以看出,《新疆日报》在报道版面量上虽小于《人民日报》,但其占版面总数的比例仍在40%以上。
二、关于“两会”新闻报道体裁的对比
如表2所示,两报关于“两会”新闻报道采用多种体裁,并以时效性强、短小精炼、语言简洁的消息为主,《人民日报》新闻消息比例达40%,《新疆日报》新闻消息比例占总数的31%,其余新闻体裁所占比例适中。如《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中专栏“快递”,就是将各路记者报道的关于“两会”的新闻消息集中起来报道,使读者能够了解“两会”现场的最新最快的信息;《新疆日报》则将报道的新闻消息分散穿插于头版和特刊中,与其它新闻报道体裁相配合。
此外,《人民日报》评论的形式以社论、短评、快评为主,分别刊登了4篇社论,共35篇时评、短评。其中小短评及时评主要以“你说我评”、“今日谈”、“直言快语”、“听潮”等专栏为主的新闻评论,如《教育均衡才有乡村美好未来》,详细评说了“两会”期间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新疆日报》共计刊登了13篇评论,与《人民日报》刊登评论数相差甚远,并转载了1篇名为《乘势而上再谱发展新篇章——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3月14日)的《人民日报》社论。
三、关于“两会”特刊及相关栏目的对比
“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与《新疆日报》除正常的“两会”报道以外,还设置特刊和小专栏,对“两会”给予特别关注。据统计,两报在特刊设置的期数均为12期,但在特刊数量上《人民日报》明显高于《新疆日报》,而两报特刊版面总量则分别是88个版和25个版;两报在专栏设置上,《人民日报》专栏设置总量为195个,《新疆日报》为86个,两报专栏设置总量相差两倍。此外,《人民日报》每日特刊版面数量均为8个版面,《新疆日报》每日特刊版面数量除3月6日和3月7日两日以外均为2个版面。
两报关于“两会”特刊及专栏各具特色,《人民日报》不论特刊和小专栏设置在数量上都高于《新疆日报》,有“问策”、 “一线代表委员议国是”、“2012文化猜想”、“现场”、“会眼”、“民生大计”等小专栏各具特色,丰富了两会新闻报道内容。如“民生大计”,该小专栏内容涉及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保障房10003套,圆安居梦》,详细阐释国家政府加大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政策,采取公平分配的方式,让住房制度体系告别“零敲碎打”的现状。
《新疆日报》“两会”特刊及专栏的设置较之《人民日报》稍逊一筹,设置有“代表委员声音”、“采访日记”、“本报记者两会传真”、 “网民说两会”等小专栏,如《就业:牵动万家关乎福祉》,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就业问题进行全方位解析,“漂亮的就业答卷,就业关乎每个家庭,广开渠道促就业”,为读者详细报道了国家关于就业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就业形势的未来发展。
四、关于“两会”关键词的对比
会议召开期间,各媒体、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是代表委员们的提案。人民网、中青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从网民的热议话题中总结出“两会”关键词,其中包括政府执政能力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农、医疗卫生、就业、教育、文化、司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热点,本文以此为参考,并根据两报自身的内容特点,选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房价、三农、司法、文化、生态建设8个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用新闻报道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数进行两报关注取向的比较。
通过对“两会”的报道关键词比较分析,两报对新闻话题的关注取向和议程设置基本相同,根据表3,对调查分析的8个关键词,两报均给予特别的关注,其中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房价的新闻,两报的报道差异不大,关注程度基本一致。而关于三农、司法、文化、生态环境建设这4个宏观话题,《人民日报》给予的关注程度则明显高于《新疆日报》。
五、关于“两会”新闻图片的使用对比
本文选取的图片样本包括新闻摄影照片,不包括漫画和图表等其它形式的图片。如表4所示,《人民日报》图片的每日使用量大于《新疆日报》,图片的使用总量更是大于《新疆日报》。两报的相同之处在于,图片新闻的报道数量均分别在3月6日和3月7日达到最多,并且图片和文字报道相互配合。
《人民日报》除正常的新闻图片与文字报道相结合的形式,还特别设置图片小专栏“会眼”,该图片专栏是其两会报道的特色之一,“会眼”顾名思义是会议的眼睛,每次报道以组图的形式,用镜头记录现场,注重捕捉会场上的精彩瞬间,以使会场外的普通读者能够有较强的参会感,体会两会现场,提升他们对“两会”的关注热情。与《人民日报》相比,《新疆日报》并没有设置图片专栏,而是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相结合,以此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
六、《人民日报》与《新疆日报》“两会”报道特色及建议
两报在2012年“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报道重点凸显区域意识,满足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人民日报》是全国党报,读者范围遍布全国,不仅站在中央的高度报道新闻事件,还重视追踪新闻过程,新闻报道角度体现宏观性和整体性,新闻内容的选择则体现平衡性。《新疆日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发行目标是新疆地区,目标受众有明显的地域性,在新闻报道内容选择上倾向于新疆人民关心的社会新闻事件,报道没有面面俱到。
第二,注重时效性和现场感,让读者真实感受两会盛况。《人民日报》与《新疆日报》在此次的“两会”报道中均采用及时评论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并理解会议发布的新闻信息及重要精神。采用新闻评论的报道方式弥补报纸新闻在时间上的滞后,如《人民日报》的“你说我评”、“直言快语”、“听潮”;《新疆日报》的“两会快评”,都是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提问,并及时发表观点引导公众舆论,将新闻信息与百姓的生活相联系,使得严肃的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会议内容。现场感体现在新闻图片上,两报都使用大量的现场新闻图片,《人民日报》设图片专栏“会眼”,《新疆日报》虽没设独立的图片专栏,但图片使用比例很高,新闻图片的运用使读者犹如身临会议现场,零距离感受“两会”盛况。
第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使普通百姓参与到重大新闻事件中。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融合已是当今传媒发展的趋势,《人民日报》虽没有在报纸上设专门的专栏与网民互动,但其网络信息发布平台“人民网”设置了“两会”报道专题,与报纸相配合,传达网民心声。《新疆日报》则设有专栏“网民说两会”,刊登出网民意见和建议。
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党报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党报作为党和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肩负着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各级党报都要努力做好新闻报道来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第一,作为各级党委机关报,做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树立在读者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度,严把题材关,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第二,丰富新闻体裁,生动报道新闻内容,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提高新闻质量;第三,增强时效性和现场感,把握新闻图片在报道中的使用,文字报道与新闻报道相配合,帮助受众了解会议内容和体会会议精神。综上所述,各级党报应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贴近生活,关注百姓利益,进一步提高会议新闻报道质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曹山泉,《2009年中央与地方党报“两会”报道比较》[J].《新闻爱好者》,2009(7)
②宗和,《引导舆论改进会议报道——〈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特色》,[J].《中国记者》,2005(4)
③成立新,《全国两会报道与新闻生产方式转变——以〈新疆日报〉为例》,[J].《新闻前哨》,2011(7)
④张文生,《稳中求新: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的有益探索——〈陕西日报〉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经验和启示》[J].《新闻知识》,2012(7)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韩沂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