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融资中实施的政策建议

2013-04-29 15:17黄平陈莉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

黄平 陈莉

作者简介:黄平(1959— ),女,安徽合肥市人,安徽大学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陈莉 (1988—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商学院2012级学生,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订做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本文基于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优势及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并结合现行的企业运作实践做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希望对解决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经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现金流中断。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有大量的资金在沉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究其原因,除了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银行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创新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业银行与第三物流企业的重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新的渠道。

一、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一)三大银行在安徽省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安徽省金融供应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安徽省金融机构供应链中处于前列,三大银行根据各自的经营状况推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1、浦发银行推出全面升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各类信用增级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从而帮助安徽省内的各类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上提高实效、节约成本、增加价值。

2、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邮政、银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分业经营的格局。在安徽省中小企业间这三大板块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整体优势,实现板块间有效联动。

3、交行安徽省分行,一方面在严格履行内部授信审查审批的同时,还对运营良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已在全省搭建“7+36+107”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平台,探索出符合安徽省不同地方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融资中实施的效果

供应链金融通过对完整产业链或部分节点给予金融支持,不仅解决了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增强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收到了一项创新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

1、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式成功突破传统贷款业务的评级授信、地质担保押、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融资模式,如交行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有利于企业全方位的发展。

2、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三方物流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了自己综合价值,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把一些规模大、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吸进强势的供应链中,让其获得更多的资金的支持。对于一些低端的物流企业不给予资金支持,使其被市场淘汰。所以,供应链金融的介入无疑会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胜劣汰。

3、开拓了银行业务新渠道

供应链融资为银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业务渠道,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具体表现:(1)优化业务结构,银行根据交易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其中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的授信额度成为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2)构建了银行、企业、商品良性互动的产业环境,达到银行与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多方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的信用体系、评估体系尚未建全

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供应链上的多数企业没有业务往来,银行很难得到企业可靠的信用保证,不便于银行做出正确、及时的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对流动资产进行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存在分歧,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也就导致了银行贷款的回收难度增加。

(二)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风险

1、物流业渎职风险

安徽省内管理规范、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较少,且大多数管理系统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企业出货进货实施严格的监管。在此背景下,如果对物流企业准入不严,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发展,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崩溃[1]。

2、银行面临潜在风险

一方面,借款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及审计报告中采取隐藏不利财务信息从而获得贷款[2],实现短期效应的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观察到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最终必然导致银行承担极大贷款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操作的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面临潜在的操作风险

3、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会产生“自我扩散”的效应,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将各方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这种铁三角的关系,意味着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使风险传播整条供应链。如果这种风险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建设发展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较突出,信息化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电子商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贸易系统的可信度,但是安徽省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融入这类平台,因此信息化滞后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三、解决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的模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并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必须有效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估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档案,对于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维护商业银行权益。其次,应加强企业的信用理念,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再者,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将信用度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对各加盟成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潜在不良的企业进行及时地淘汰,以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最后,银行必须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级方法由传统的单一授信主体评价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价制度[3]。同时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信用额度通过率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以往的信用度。

(二)加快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地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另外一方面 ,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定期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员工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三)完善银行对合作企业评估和约束机制

1、借款企业

对于借款企业银行,你一方面,银行应针对每个供应链的具体的融资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小组,并且对该项目所处的行业前景、发展动态、项目生命周期、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危险的项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信贷部门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责任合同来约束合作企业,使合作企业严格地按照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对于没有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并将贷款投入风险较高项目的企业,银行可以按违约来处理,提前收回贷款、增加违约金甚至解除贷款合同。

2、物流企业

应建立物流企业严格的准入管理机制和灵活的监管制度,从而完善对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和评价机制[4],以控制物流企业渎职风险。此外,银行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监管资质和信用状况确立不同的贷款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监管企业对贷款的使用,从而形成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同时,还要考虑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物流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自身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历史信用记录。

3、核心企业

对于核心企业银行应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对其存在特殊的交易和账户进行函证和调查,防止经营状况不佳的核心企业因为,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谋。同时还要对核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控制测试,了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执行,进一步发现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的可能。同时鼓励核心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制,防止企业存在虚假的信息。银行应根据建立的内部机制对核心企业从做账方法、业务流程、资金流程等方面进行审查,力争从信息和流程的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供应链的管理

降低供应链金融自身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除了银行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核心企业的支持。银行可以通过调阅核心企业财务报表、检查核心企业过去的交易等多种手段,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出具全套的合同单据。另外,银行必须引入专业的物流公司或仓储机构对质物进行监管。同时,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激励惩罚机制,增强成员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

(五)提高信息化水平

从政府层面看,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安徽省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从企业层面看,应不断地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的利用,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从银行层面上看,应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积极地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建立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5],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有效的提高银企协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将成为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和增加利润来源的新领域,亦是物流企业挖掘供应链价值的新大陆。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经济环境,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物流业、商业银行及供应链成员的相互协作。必须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长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安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编号:SK2012A01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善良.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9).

[2]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的再思考[J].金融观察,2011,(1).

[3]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

[4]腾剑仑,罗全华,韩家彬.供应链金融审计风险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2,(10)

[5]姜超峰.2012金融物流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3,(3).

猜你喜欢
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P2P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战略引资和网点规模对银行信贷竞争的影响
当前我国钢铁业的困境与银行信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