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野草
【摘要】少数民族易学一直以来都未被作为一个专题研究,文章以云南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为例,通过对其民族文化中蕴涵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阴阳、五行等进行分析,系统阐释了云南少数民族哲学中的易学思想,以期为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 哲学 易
目前学界各种版本的易学哲学史,多以汉族易学为主线,少数民族的易学哲学涉及甚少,文章聚焦少数民族哲学中的“易”蕴。我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世居民族有16个。正是基于云南民族的多样性,本文以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为例,揭示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中的易学痕迹。
易学哲学思想在少数民族哲学中的体现
唯物思想。伏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作《易》,奠定了《易》的物质性思维基础。《易经》中的八经卦以自然界八种物质或物质现象命名。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等。余之五十六卦,虽卦名不完全为具体物质,然其所代表的内容却离不开物质现象。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很多卦名之字,都含有象征物质的偏旁部首,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等。爻辞之中亦然。这些都说明了《易》的唯物思想。而少数民族哲学中的唯物特点也非常鲜明。云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对宇宙起源的问题都有着丰富的想象,而无论是气雾说、液体说还是固态说,都统一于物质这一共同特征。
云南红河彝族史诗《查姆》中对天地起源的描述:“远古的时候……只有雾露一团团,只有雾露滚滚翻,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时昏时暗多变幻,时清时浊年复年。”①云南文山苗族的古歌则说:“远古的时候,天是这个样子,混沌一团气,滚滚翻热浪。远古的时候,地是这个样子,模糊一团泥,摇摆又晃荡。”②云南思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在《天与地》中描述:“最古的时候,天和地本是个很大的水塘。”③基诺族的《阿嫫腰白造天地》和傣族的《变扎贡帕》都认为世界起源于茫茫的大水。景颇族神话《始祖宁贯娃的故事》中视宇宙为石头与水的一片混沌。无论是气雾说的宇宙观,还是统一于水的宇宙生成论,都是唯物思想的体现。
在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思想中,对于人类起源的猜想,也处处透露着唯物思想的意味。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中这样描述人类起源:遮米麻生下一颗葫芦籽,葫芦籽结出一个葫芦,葫芦里跳出九个小娃娃,最初的人类诞生④。苗族史诗中有龙变人的传说,哈尼族有鱼生人的传说,人类的产生是依附于龙人、鱼等物质实体的,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唯物思想。此外,这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图腾崇拜的对象多来自自然中的动植物,这种思维方式与《易经》的创作方式颇为类似,都是观物取象的一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辩证思想。《周易》将宇宙视为一个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主体,这种运动发展思想也反映在少数民族早期哲学中。以云南地区彝族为例,其史诗《查姆》中说:“万物在动中生,万物在动中演变。不动嘛不生,不动嘛不长。这就是天地的起始,这就是万物的来源。”⑤认为运动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这与《周易》之“变易”十分吻合。傣族在其神话《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提到:在原始无限的真空里,充满着腾腾滚动的气体、烟雾、狂风,他们无限期地翻腾啊,滚动啊,这样不停地动荡了一万亿年。⑥苗族、壮族等民族,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明确指出了气体、烟雾都是在不断运动当中的。而白族史诗《劳谷和劳泰》中说天地间夹着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水一刻也不停息地翻滚着。这些揭示出各个民族以运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特征。
《易》中的矛盾思想也是辩证思想的体现。对卦,即是矛盾的观点,如否泰、损益。早期,少数民族先民提出了“万物有对”的思想,这种有对,与对卦不无二致。彝族《阿细的先基》中说:“山就要分雌雄,树就要分雌雄,石头就要分雌雄,草就要分雌雄。不分出雌雄来嘛,就不能造人”。苗族先民也认为,事物有两面,强调在对立双方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白族思想家高奣映的矛盾的思想相对成熟。他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矛盾观,在他看来,本末、上下、阖辟、消盈、动静、吉凶、精粗、阴阳等矛盾双方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消而息生焉,息而盈持焉;盈而则虚,虚用息,而息以生盈而归消,而消因息而渐至于盈,其璇之神若发机,其环之远若转轮。”⑦高奣映的这种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思想,与《周易》中的阴阳有对,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十分相似。
易之范畴在少数民族哲学中的体现
阴阳。彝族思想中万物有对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阴阳观思想的特殊表现形式。一些地区的彝族把空间方位和时间分为雌雄,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阴阳观。彝族长诗《天地祖先歌》里说道:“清气变为天,浊气形成地。清浊是阴阳,阴阳相交会。阴阳相交后,产生青、红、黄。”此句中揭示了彝族先民对于宇宙天体演化的猜想:天地的形成源自于阴阳的交合,清浊两气的变化。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神话诗歌中,都将宇宙万物的演化看作类似两性生殖、阴阳交合的过程。这种阴阳的观念,正是《易》中所强调的。
瑶族文献《盘古圣皇榜文券牒》中记载到:“上古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振,无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是时,忽生我盘古圣皇,首先出身发世,凿天辟地,置水土,造日月阴阳,制星辰,造立湖海,置立江河。置万国九州,分制四大部洲,置立山源水土。分五行,置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央,定春秋冬夏,制立四季,二十四气,政治乾坤,分置甲子,置立人民掌握天下,万世流芳”⑧,从这段盘古开天辟地的描述中,乾坤、阴阳、五行的概念清晰可见。无疑,《周易》在瑶族地区有着广泛及深远的影响。
白族思想家高奣映的易学思想更加成熟:“太极而生阳,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阴阳、动静、五行、万物、精粗、本来皆发明太极”。⑨在其思想中,已经明确了太极、阴阳、五行的概念,并且提出阳动而生静,静又生阴这样的顺序,看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变化。
五行。五行二字虽非直接出自《周易》,然而却是《周易》的主旨之一。尤其是易之占卜,是建立在五行相生相克基础上的一种预测吉凶的体系。故而本文将五行作为一个重要的易学范畴,并以此证明《周易》与少数民族哲学的密切联系。
纳西族用精威五行表达世界的构成模式。这与易学中的五行思想稍有差异。易学中是金、木、水、火、土,而纳西族的五行则是:木、火、铁、水、土。纳西族思想中,有一些关于五行的说法,认为五行根源于气。这种对于宇宙生成模式的描述,与易学中的五行思想,都是由气而为阴阳而为五行的统一模式。彝族《宇宙人文论》:“在天地之间,天气与地气,金、木、水、火、土‘五行,门门都在变化呢。先从左边变化,又转向右边变化,左右交替往来的变化、福禄花就蓬蓬地繁盛起来了。” 相较来说,彝族的五行思想更成熟。
五行的痕迹在一些民族医学思想中也有体现。如藏医思想中认为人体是由气、火、水土三大要素组成的,人体由三要素构成,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虽是说三大要素,实在有四,其中包括了五行中的火、水、土三大要素,可见其思想还是受到了五行思想的影响。傣族医学思想中认为,人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的。不仅人类,一切物质都是由此构成。四塔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生克,若想维持身体健康,则需要维护好四塔在人体中的平衡。
五行思想不仅被诠释为宇宙的构成,同时也与人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又折射出少数民族先民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们观物取象的结果。用自然来比附人类,可以看出早期少数民族思想中的这种重天人关系,这也正是易学的一大主旨。
结语
1981年,“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92年,民政部正式批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登记注册,这为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经过20年的努力,少数民族哲学发展已趋成熟。而少数民族易学思想,却是其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一环。本文以易学哲学思想和易学范畴两个方面入手,分别从唯物、辩证、阴阳、五行几个方面论证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中的易学成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于少数民族易学思想的重视。
【作者为云南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
【注释】
①⑤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郭思九、陶学良整理:《查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第14页。
②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编:《民间长诗集·苗族古歌》,转引自石朝江、石莉:《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③陈均编著:《创世神话》,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484~499页。
④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60~473页。
⑥谷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42~343页。
⑦⑨高奣映:《太极明辨》第二卷。
⑧《瑶族文学资料》第8集,内部资料。
责编/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