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深究历史,还是翻看现实,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倘若建立一个坐标图,将每位官员的品德与政能分别设为横坐标和纵坐标,那么大伙儿盯着的总是官员品德这根坐标,对他的评价也多是道德上的瑕瑜。至于其他,则往往忽略不计了。假如某位官员清正廉明,那绝对是一俊掩百丑。如果这名官员又英年早逝,那当年的全国道德模范非他莫属了。
将官员的品德推崇备至并使之产生放大镜效应,这固然是数千年儒家文化教育与宣传的使然,同时,也是民众对官德稀缺的一种渴望与崇景。但是,对官场的“清流”推崇与赞赏,这只是民众这些围观者的一厢情愿。事实上,身处官场的“清流”们日子还真不好过。
就拿大伙儿都熟悉的海瑞来说说事吧。海瑞清廉是没话说的,他清廉到什么地步?说是在浙江淳安当知县时,海瑞穷得都是自己种菜吃,根本买不起肉。这样的清官,仕途却并不便顺坦。张居正在首辅大臣任上时,一些人曾力荐海瑞,但张居正却死命也不用海瑞。最后被一个又一个报告逼急了,张居正才在报告上做了一个批示:“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何为“循吏”?此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指的是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官员,其标准已高于一般的“清官”与“好官”。张居正言下之意是说海瑞独有清廉之名,却没有为政之能,所以不用。事实证明,这点张居正也并没有很冤枉海瑞。嘉靖皇帝死后,海瑞被张居正的老师徐阶起用。海瑞到江南做了应天府巡抚,管理南京周边几个最富的州府,但搞了几年后,GDP不仅没有搞上去,当地的赋税反而减少了三分之二。境内的大户,因惧怕海瑞的清廉刚正,纷纷跑到外地去了。
如此说来,如果当年海瑞有做大GDP的能力,张居正就会重用他?我看也不一定。清朝光绪年间有位“清流”名叫李用清,是海瑞的铁杆粉丝,他有一个“天下俭”的绰号,意思整个天下唯他节俭清廉。他在云南当巡抚时,夫人刚生下儿子就死了,李用清买不起棺材,仆人可怜夫人,自掏腰包为夫人买了一幅棺材。李用清却赚贵了,硬要仆人换了一幅薄的。过了不久,孩子也夭折了,仆人又掏钱买了一口小棺材,李用清说小孩没必要用棺材,逼着仆人退了。然后李用清将夫人的棺材打开,将小孩子放进棺材一同埋葬了。你如果以为李用清只是对家人苛刻,那就大错特错了。李用清中途曾被贬,再被起用时,他是从老家山西一步一步地走到北京的,三千多里的路程没雇一车一骑。李用清的清正像海瑞,但搞政绩却比海瑞强多了,他掌管贵州财政时,一年内全省库银从六万银增加到了十六万两,接手陕西藩司后,全省财政收入一年内翻了倍。按理说,李用清这种德才兼备的好官,应会有好结局吧,但历史却总是让人失望,李用清任陕西藩司时,他的顶头上司陕西巡抚看不惯如此“清流”,找了个理由将他参劾下去了。
写到这里,各位看官已醍醐灌顶了吧:不管你能力有多强,只要你是“清流”,最后你终将被官场的滔滔“浊流”所吞没。这话说得有些悲观,但历史已论证这个真理。张居正说海瑞没有做大政绩的能力,也许只是一种托词,主要原因是《明史》所说:“居正惧瑞峭直”。你海瑞敢抬着棺材与皇帝老儿论理,我张居正怎敢用你?同样的,你李用清能写能做,却不拿不要,不吃不喝,那我们这些索拿卡要、吃喝嫖赌的官员怎么办?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你俩却想做白乌鸦,那不行,要不你们就像陶渊明那样到南山下当白天鹅去,要不你们也当黑乌鸦。否则,我们这些黑乌鸦就都朝你们吐口水,不将你淹死,也要将你弄黑。
白乌鸦们该怎么办呢?我看为了避免被口水淹死,最好先将自己弄黑。当然,只是将外表伪装成黑色罢了,里面嘛,仍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换句话说,如果既想保持品洁志高,又想在仕途上走下去且尽可能地走得精彩,那就学着做循吏吧,并铭记这五个字:同流,不合污。
夏老师您好,我们县里主要领导非常清廉,深得百姓拥戴,但最后这位领导却并没有得到提拔。请问如何做到既是清官,又能步步高升呢?
(青岛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