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华洋义赈会”

2013-04-29 00:44:03黄家杨
华声 2013年8期
关键词:赈灾救灾防灾

黄家杨

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7.0级地震,迄今已致百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与受灾民众温暖守望。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回顾被遗忘的“华洋义赈会”,回顾它与民国千千万灾民温暖守望的史实,希冀历史能够为现实增加一点点微末的温度……

民国时期政府救灾无力,民间社团的重要性因之凸显

民国时期的政府,处在一种从传统“统治者”向现代“服务者”转型的过程之中。当时天灾人祸频繁,政府在救济方面也确有一些难得的努力。但因内外交困,效率低下,腐败泛滥,往往效果不佳,饱受民间舆论批评。

如此情形下,民间慈善社团的救灾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赈灾事实上成为民间的经常性活动。故而民国时期民间慈善救助团体甚多,如同乡会、书画会、青年会、红十字会等,还有临时为赈灾而组织的慈善团、联合会。

而在这众多民间慈善社团当中,救灾成效最大、救灾经验最成熟,对后世最具借鉴意义者,莫过于“华洋义赈会”。

“华洋义赈会”是民国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

华洋义赈会的全称是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缩写为CIFRC),可溯源至1906年,但当时是一个由中外慈善人士设立的临时性公益机构,赈灾结束后即自动解散。

1920年北方大旱,灾民高达2000余万,以“华洋义赈会”为名称的中外合办的慈善赈灾组织再次出现,一度达九个之多,彼此各自为政。至1922年11月,各界慈善人士以华北赈灾的余款,成立了统一的“华洋义赈会”。义赈会最初是由上海华洋义赈会、天津华北华洋义赈会、山东华洋义赈会、河南灾区救济会、山西华洋义赈会、汉口救灾会华洋联合委办会、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7个中外合办赈团联合组成,各会派中西各一人为总会会员。在北京设总事务所,统筹全国救灾防灾事宜,并协调与政府专设机关的关系。

义赈会成立后,发展很快,会员不断增加。到1935年,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下属会员达到十几个,即山东、河南、湖北、陕西、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绥远华洋义赈会和扬子顾问委员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慈善赈灾团体。

义赈会的工作范围,在其成立之初偏重于北方,主要在河北农村开展合作运动,发展合作组织。1931年受国民政府委托,在安徽、江西施放农赈,此后,相继在南京、上海、安庆、南昌设立事务所,由总会直接领导。此时,国民政府也开始在农村大力倡导合作运动,顺应形势的发展,华洋义赈会的工作重心也逐渐南移。

义赈会的赈款,从成立到1939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拨款、国内外捐款及银行贷款。义赈会与政府有密切合作关系,因其办赈经验丰富,社会声誉很高,经常受政府委托直接从事赈灾工作,仅1920年华北旱灾和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政府部门提供的赈灾款项就达到570余万元,成为其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捐款是华洋义赈会基金的主要来源,其中国外捐款又占了绝大部分,且以美国居多。国内历次灾害,美国红十字会、华灾协济会都积极募捐,救助中国灾区,仅华灾协济会前后捐款就达1177万余元。国外捐款总计达1200万元。而银行贷款是1931年以后的事,主要用于举办合作社,进行农村放款,款项有限。

救灾理念是“提倡防灾事业”,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民众防灾能力上

赈济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防灾上面,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二:(1)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兴办水利工程,兴修道路,改善排灌并便利交通。(2)建立一种互助性的组织,壮大农民的经济力量,使他们摆脱高利贷的残酷剥削。

前者属于救济防灾,后者更侧重农村建设。二者均具有治本的性质。

筑路、治河、修渠、掘井可以起到长期防灾的作用,义赈会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还成立了工程股,聘请美国人塔德为总工程师,负责对赈会所办工程进行勘察、设计、论证,并用以工代赈方式进行工程建设。在国内慈善团体中,只有义赈会有与工程技术相关的部门,并拥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它独特的“防灾胜于救灾”理念的结果。每当灾害发生,义赈会就在当地举办工赈,组织灾民进行工程建设,既救济灾民,又为当地修建一批永久性防灾设施。

1、修筑公路。此乃义赈会防灾建设的重点。公路在平时,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民众脱贫,提高抗灾能力;在灾时,可以迅速调入赈灾物资或移民就食。1923年,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湖南修筑湘潭公路,是为湖南省的第一条公路,建成后,赈会负责养路10年。该路成为湖南省的“样板路”,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示范作用,曾一度引发湖南省内的筑路潮。

许多地方政府在制定修路计划时,通常都会与华洋义赈会取得联系,希望得到技术与资金上的支持。贵州省安顺——贵阳——赤水公路,全长350英里,是华洋义赈会兴办的又一项大型以工代赈工程。贵州省政府十分重视,责令各县招募工人,限期完成。工程于1927年动工,参加筑路的工人仅1928年1月即达20万人,修筑桥梁涵洞者2000余人。这条路的修通,使贵州省的公路交通与长江的水路联运成为可能,并使云贵公路联网,便利了云贵高原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此后,贵州又修通了至湖南宝庆的公路。1928年西北旱灾,华洋义赈会仍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救灾,在关中修筑了多条公路,其中包括沟通陕西、甘肃两省省会城市的西安至兰州的“西兰公路”。原来两地间交通十分不便,单程需要18天,公路建成后,只要3天就可到达。

2、修渠。自晚清至民国,西北、华北屡遭大旱。1928~1930年持续三年的西北大旱灾造成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华洋义赈会在考察灾情后,认为当务之急是兴修水利,救济灾民,兼顾当前与长远。陕西的泾惠渠和绥远的民生渠,就是在这时靠以工代赈修筑的两项大型水利工程。

泾惠渠是与陕西当局合作修复汉代的古渠来灌溉关中的麦田。工程历时5年,耗资百万元,建成后,灌溉面积达到59万亩。后又经过整修,工程效益不断提高。

民生渠是与绥远省政府合作兴修的大型灌渠,引黄河水灌溉阴山南坡的大平原。渠口位于包头县磴口镇东南2.5公里,干渠长60公里,向东注入黑河,设计灌溉面积250万亩。于1929年夏动工,1931年6月22日完工放水。时人评价这一工程为“晚近赈灾事业中之最堪称述者也。”该渠可灌田60万亩以上。

为减缓河北的旱情,义赈会从1924年就开始筹划在京城永定河上设计修建一座较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可实现防洪抗旱的功效。因工程难度较大,直到1927年3月才正式开工,渠干长达17公里,加上支渠共长52公里,于1929年建成放水,灌溉面积达7万亩,耗资13万元。完工后,义赈会用全新模式管理,组织当地农民成立水利公会,负责管理和回收贷款。

3、掘井。据义赈会估算,“每一水井能灌溉地亩25亩至35亩,可以永久防止旱荒”,故而在华北大力发放凿井贷款,倡导和支持农村掘井抗旱。

1929年冀、鲁大旱,华洋义赈会拨款10万美金作为两省掘井资金,共掘井1936口,防旱成效显著。此外,还在河北邯郸及定县一带打井3000口,在正定筑蓄水池100口。1930年,又专门设立了“孟井贷”,作为冀、鲁两省掘井抗旱的专项资金。义赈会的掘井抗旱,主要是在冀、鲁两省进行。

据当时的华洋义赈会总干事章元善称:自从确定了防灾方针以来,到1933年的12年中,新筑及修补的道路4000英里;整理河道、海塘,修理或新筑堤岸780英里;掘井6000余口;筑渠500余英里;所费赈款共计l016万元。

● 摘编自腾讯网历史版

猜你喜欢
赈灾救灾防灾
航母救灾
环球时报(2023-02-25)2023-02-25 19:14:34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12
“防火防灾”大作战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水上消防(2020年3期)2020-07-25 02:36:26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河北水利(2016年8期)2017-01-13 12:39:00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