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勇
接触纸币是我幼年的事。我上小学时,看到父亲有一个大皮箱,里面装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纸票,现在能想起来的,有陕西大清银行发行的银票,富秦钱局、西北银行、通商银行、四明银行的套票和洋商银行的客钞。那时距清末已三十年,收藏者很少,很容易得到。票面都很整洁挺括,也不存在赝品,在一个小孩子眼里也很赏心悦目。
而父亲最重视的是几个长方形宽扁的大铁盒子,里面是“至元通行宝钞”和“大明通行宝钞”,票面宽而大。元钞赭褐色,明钞深灰色,纸质松软,元钞有的地方已成絮状,这些都给我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象。
与古钱等其他文物一样,真东西见得多了,而且是第一印象,这对于识别赝品非常重要,所以先入为主,再见到赝品就较好识别。见到后有排斥、反胃的感觉,就像吃过好水果,见到蜡做的假果一样不舒服。
说真话,我对纸币研究不多,但是对假币却很敏感,如制式、图案、文字、纸质,甚至气味等。老纸币有一种陈旧的油墨香味,不刺鼻,人手经过的汗渍使颜色稍褪,但使人感到有人气、有亲切感。假的老纸币色泽乍眼不舒服。有的臆造品图案别扭,甚至银行称谓不对,纸质低劣、生硬,漏洞明显。
前些年,实在看不过去,我著文揭穿过流行坊肆、甚至刊印的赝品,如一种军用钞发行银行名称为“北伐军总司令部”。
有近现代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两次国共合作时,对军队的称谓都是“国民革命军”,上世纪20年代广州政府组织的北伐军队亦然。所谓“北伐军”只是习惯性称呼,并非正式命名,这样的称谓出现在正式纸币上,是没有历史知识造成的笑话。
还有一种印有慈禧像的纸币,其头像是从“中南银行”发行的纸币上翻拍下来,其人并非慈禧,而是一位满旗装饰的民间妇女,驴头不对马嘴。
像此类问题,只要学点历史和有关其他知识就可避免上当。
另外,从材质上看,伪造的“大明宝钞”用的是深灰的机制纸,作细而成,没有棉软的感觉,一眼即可识破赝品。陕甘宁边区的布币,用新机织布污染而成,与当年土布质感有明显差异。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