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丽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秃尾河支流洞川沟内石峁村两侧的山梁上,三面环沟,平面呈不规则形,总面积超过400余万平方米。城址最早建于龙山中晚期,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2006年石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峁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玉文化区域中心,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在2012年石峁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玉铲、玉璜等6件完整玉器,有力证明了石峁玉器确实存在。根据已发表的资料得知,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收藏石峁玉器达数百件之多;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127件;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4件;榆林上郡博物馆、神木县收藏家胡文高先生收藏约400余件,榆林市国有收藏单位收藏200余件。石峁文化璧形玉器是石峁玉器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有器薄、打磨光滑、开片及钻孔技术成熟、残器改制等特点,玉质属软玉,硬度在5.5~6之间。现将榆林民办博物馆及胡文高先生收藏的璧形器与读者共赏,敬请指正:
台湾邓淑萍著《古玉图考导读》再次将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中外缘有齿棱的璇玑纠正为牙璧,故笔者把这类型器都称之为牙璧。石峁玉器中的牙璧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也较多,仅在胡文高先生收藏的四十多件牙璧中,形状就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真可谓是千姿百态。石峁文化璧形器应属玉礼器或者配饰。
牙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2.2厘米。青玉质,呈白、绿、黑三种颜色,可谓色彩斑斓。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孔周琢磨平滑。肉边有三个齿状突出,各齿间有三条不等的边,边缘磨成刃状。整件玉器打磨光滑,玉质温润。胡文高先生藏品。
牙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5.8厘米。白玉质,褐色沁。扁平近似椭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肉部较厚至缘渐薄,有裂缝一条,缘凹凸呈椭圆形,有不规则齿牙。玉质莹润,沁色自然,造型独特。胡文高先生藏品。
高领牙璧:夏代至商代。石英岩质。通高6.9厘米,筒径6.5~6.7厘米。体呈筒状,腹部中央外扩凸出一周呈牙璧状,内缘较厚至外缘逐渐变薄,外缘斜出三个同方向回旋的牙;筒孔略大,一端残一豁口,上下各突出四个支牙(上下各残缺二支牙),两两相对,用作支撑整件器物。器物外表琢磨光滑,制作工艺技术成熟。该件玉器属神木石峁文化类型的佩饰,是目前榆林市境内出土唯一一件,功能与用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榆林市境内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牙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3.5厘米。青玉质,白、黄色沁。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一面斜坡状,另一面平整,有刃感。肉部有明显开片时留下的痕迹,薄厚不均匀,最薄的地方用薄如纸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边缘有不规则形的齿牙。玉质温润,沁色自然,深入肌里。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三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内外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牙壁:新石器时期。直径12.3厘米。青玉质,有土沁、朱砂沁。扁平圆形,好大于肉,肉相对较厚,有裂缝一条。边缘有三组齿牙,其中两组为六个,一组为七个。这些数字究竟有什么意义还有待研究。玉质莹润,造型古朴,充满神秘感。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0.6厘米。白玉质,褐色斑,稍沁。扁平圆形,中穿孔。好小于肉,单面钻。器薄如纸,肉部一面完全是仅用开片平整,可看到开片留下的刀痕,不曾琢磨。另一面琢磨光滑。整体光素古朴,玉质润泽。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5.3厘米。玉质呈碧绿色,隐见褐色斑。扁平圆形,中穿孔。好小于肉,单面钻孔。器薄如纸,肉部可看到开片痕迹。有小裂缝及一小豁口。此件玉璧整体琢磨光滑,玉质润泽,能看出石峁玉器精准和高超的制玉技术。胡文高先生藏品。
高领玉璧:夏代至商代。外径10.2厘米,内径7.5厘米,高1.4厘米。乳黄色,有黑色斑点。圆环形,孔周两面均有凸起的领。肉部由内向外逐渐变薄。整器做工精细,肉部有细裂缝一条,已粘合,不影响器物的美观。神木石峁征集。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璧:新石器时期。鸡骨白。外径10.5厘米,孔径6.3厘米。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孔周经琢磨。好大于肉,肉部由内厚外薄,缘呈刃状。神木石峁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玉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1.2厘米。青白色,褐色杂质,一边有沁色。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好与肉基本相等,肉薄厚均匀。整器打磨平整,玉质光洁润泽。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环:新石器时期。直径8.3厘米。青玉质,有玻璃光泽感。扁平环形,中央单面钻孔。肉部中央厚两边渐薄,原残为两段,两端各钻一小孔便于相接,单面钻孔,孔成蹄形。后其中一段又残为二,已粘合。此件器物体现了古人珍惜玉石的真实情况。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环:新石器时期。翠绿色,黑色杂质。直径12.1厘米,厚0.5厘米。扁状圆形,中央单面钻孔。肉部中间厚边缘薄,有较少的黄色沁,肉部有细裂缝一条。玉质细腻,琢磨光滑,沁色自然。神木石峁征集。榆林尚古博物馆藏品。
双璜联璧:新石器时期。外径10.2厘米,重0.06千克。鸡骨白玉。原由两块玉璜联成璧,现残为四块,每块玉璜两端穿一至两孔,以便相连,单面钻孔呈斜坡状,上孔较大,下孔较小。神木石峁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双璜联璧:新石器时期。外径15.2厘米,内径6厘米。此联璜璧原为一块下璜横切为二,变成两块璜并联成璧。石质、玉质并存,石质发黑、白、青翠色。玉质为青、白色,油脂光泽,受沁较少。每块玉璜两端各穿一孔以便相连,钻孔呈斜坡状,因钻时没有穿透,形成上孔较大,下孔较小的形状。联璜璧整体感觉似一幅漂亮的山水画,赏心悦目。榆林市境内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据悉,在2013年神木石峁遗址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又有新的收获和惊喜,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遗址考古队队长孙周勇的话讲:“目前的发现仅仅是冰山一角,好戏才刚刚开始”……(责编:辛友)(作者系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