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去登山

2013-04-29 15:45:06陆阳
户外探险 2013年8期
关键词:达坂冰川队员

陆阳

了解“骑车去登山”的概念源于若干年前阅读《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时,作者克拉考尔1996年在珠峰2号营地遇到了29岁的瑞典独行者克罗普,这位传奇人物于1995年10月26日骑着一辆载着108公斤装备的定制自行车从斯德哥尔摩向珠峰进发,作一次不借助夏尔巴人和氧气瓶而只凭借个人力量完成的往返旅程,不过在经历了12900公里的骑行后,疲惫已经积累得无以复加,即使经过适应性的短暂攀登,瑞典人还是在距峰顶不到60分钟路程的8750米处放弃了,克罗普坦言,如果继续攀登,他将无法安全下山。尽管克拉考尔对克罗普的行动描述仅是些零碎的片段,却依然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触动,骑车去登山?先别扣什么绿色动力加纯粹攀登之类的帽子,单就对骑行狂热对登山向往的我而言,这种事真是酷毙了。

不过随后几年这个念想也仅仅停留在念想而已,我几乎每天都在骑行,每年也偶尔去个高海拔,但单凭自己的能力却依然不足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直到6月初的某天,电脑屏幕上蹦出“从嘉峪关出发,两天骑行130公里到达七一冰川景区,设大本营,一天冰川适应性训练,一天冲顶海拔5150米的七一冰川主峰并下撤”的消息时,我激动得像只猴子似的上蹿下跳,这意味着夙愿有了实现的可能,然而,这种“可能”背后的隐忧是,过去两年中连续两座初级雪山我都没能登顶,尽管每个月的累计骑行里程达到600~800公里,但训练的并不系统,体重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五公斤,而且没有无氧训练辅助,绝对力量差得要命。然而,这份忐忑随着飞往嘉峪关的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而慢慢消散。

环保先锋品牌VAUDE赞助了不少使用回收再利用材料制作的装备,它们在整个过程的表现就像这个品牌对环保的承诺一样靠谱,我非常赞同领队包子在出发准备会上提到的:“如今,只要提到‘户外环保的字眼,大多数人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山捡垃圾,着实令人无语,垃圾是要捡,但观念也要转变,骑车去登山,一路上都使用自己的体力而不是机械的力量来接近山峰是一种更加环保的攀登方式,虽然更加辛苦但是一次把两项有意思的户外运动结合在一起。怕自己不行?咱们这是第一次,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勤保障,也有应急救援的车辆,车坏了,骑不动都不用怕,只怕不敢出发。我们还有专业的教练,在骑行和攀登两方面提供相对应的培训。有后勤车是不是不够环保呢?是的,不过这是初次的尝试,初级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活动让大家来尝试这种方式,并且影响更多的人,从日常的生活和攀登都更加环保。有品牌商支持,这是一场秀吗?是的,但这是一场有意思的秀,每一个队员在活动中挑战自己,尝试新鲜的东西,好玩的东西。这场秀还可以用实际行动带给大家环保的理念,有什么不好呢?从这个方面来说,VAUDE的确做了一次开创性尝试。”

6月11日,19名队员,在攀登经验丰富的领队包子和菜头的带领下,骑行队伍出嘉峪关一路向西再转南,骑向祁连山脉的腹地,荒芜从公路两旁绵延开去,自然几乎没有赐予这片大地任何生机,我们蜗行在艳阳下,在强劲的西北风下俯首帖耳,内心却为这雄美壮阔激荡不已。下午,路况开始变得糟糕,大段松软的碎石路考验着每个人的平衡性和耐性,而在17:00左右我们更是遭遇了绵延20公里的缓坡,在这种高原开阔地带会不知不觉陷入这种卑劣的包围中,就好像有个无形的家伙一直在拿钝了的刀子不断割我们的双腿。这无疑让大家原本已僵硬的脖颈、酸麻的手腕和疼痛的屁股变得雪上加霜,我们比计划提前20公里扎营,七一冰川就这样给了大伙儿当头一棒。

夕阳下,孤独感油然而生,此时的我好像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旦置身群山中,我知道,自己必须全力以赴完成使命。但有时我也很好奇,这样的艰难跋涉是否只是为了印证这样的一个事实:我能找到自己丢失的某些东西。

—托马斯·霍恩宾

两个达坂,3500米和4100米,这是朝霞映在山间时我们必须面对的,不难想像这一天的暴虐程度,我较晚出发却冲向队伍的最前方,常年骑行基础使前一天的路程并没有使我损失多少战斗值,并且我极度渴望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上实现圆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第一个达坂我几乎是被牧民家的狗一路撵上去的,那条恶犬始终尾随我20米远并对我狂吠不止,我几乎磕了药似的不管不顾地在碎石路坡上一路狂飙到顶。按改变后的计划,队员们将在这里乘车奔赴冰川景区大本营,在征得领队同意后我开始了这一天的独自骑行,从第一个达坂放坡12公里其实一点都不爽,因为放坡欠下的债要靠爬坡来还,两个达坂之间的峡谷夹杂着起伏的山路,运送石料的各种“擎天柱”不时让我包裹在暴起的尘烟中,这种状态下只有练过“自行车心灵瑜伽”这种高级课程才能坚持下去,所谓“自行车心灵瑜伽”就是双腿已成为自行车传动系统的一部分,肌肉功率输出似乎都已被设定完毕,躯干和大脑完全不存在,时光自会带着我们驶向终点。好吧,这个淡扯得有点过,但这种空灵状态却是真实存在的。

在即将开始翻越第二个达坂前我就地补给了两壶山泉水,纯天然矿泉水蕴含的丰富的矿物质很明显加速了肠道的蠕动,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屁股频频发出声声叹息,这局面尴尬至极,在布满半嵌入泥土的石块以及页岩的平均坡度超过5%的烂路上,我不可能边摇车边排出这些气体,这不科学,也超出了人类进化的极限,而站立起来不再踩动踏板的话,这些岩石会在一秒钟内让车速降至0,令人恼火不已。估算着自己所剩无几的体能,推车走过剩下的五六个发卡弯成为我惟一的选择。我承认,我被通往七一冰川的道路彻底完爆了。在历经11个小时艰苦卓绝的骑行后,当我出现在大本营门口时,等待我的,是队友们热情的欢呼和真挚的祝福,当然,还有满满一盆超级美味的油泼面。

我向下望去,下山的路让人了无兴致……我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太多的不眠之夜和太多的梦想,才走到这里。我们不可能在下周末返回然后再来一次。如果就此下山,那我们今后将会被一个巨大的问题所困扰:那上面会有什么。

—托马斯·霍恩宾

事实就是这样,尽管七一冰川被赋予“容易攀登”的头衔,但没有任何一座山峰会轻易令人得逞,从我被头灯投出的光斑牵着出发到冰舌末端换上攀登装备再到缓慢行进在漫漫雪坡上已经过去了五个小时,我们四人结组暴露在巨大的冰帽上,强风不时呼啸而过,背包肩带的织带抽打在软壳外面料的噼啪声仿佛花生壳爆裂开来。这里的地势一览无余看似可以任意行走,但真相是冰川会在不经意间埋伏道冰裂缝让我原本就发抖的双腿来趟大角度冰面横切或者纵深跳跃。等到临近顶峰最后一道超级角度的大雪坡时我几近崩溃,甚至跪在雪坡上大口喘息,脑袋里宛如有条瀑布般轰轰作响,疲劳感简直像洪水在全身奔涌。至此,我们改变了一鼓作气的策略,开路队员换成冰雪经验丰富的老吕,每15步至20步休息20秒的方式让过去五小时内几乎“水米未进”的我渐渐找到了节奏感。如果说从嘉峪关我使用了纯机械的力量到达大本营,现在的我已经变成一种机械状态在坡道上挪动。无论苍穹中云卷云舒还是雪面反射出凛冽的光泽似都与我无关,结组的绳索宛如工厂里的流水线,在停滞和行进的流转间,梦幻般将我们送上了顶峰。

冒险充满了危险,这种危险往往非常隐蔽、难以察觉。它们只是偶尔出现,但却是与人的意志背道而驰的凶兆,这种捉摸不定的东西萦绕在人的脑海和心间挥之不去。而意外总是带有复杂性抑或突然性,它们总是带着恶意的目的、无法控制的力量、肆无忌惮的残忍向人们袭来,这意味着粉碎、摧毁和消灭人们所看到的、所知道的、所热爱的、所享受的甚至所憎恨的一切;所有无价且必需的东西—阳光、记忆和未来。

—约瑟夫·康拉德

冰川以它绝对的诡计多端充分地迷惑了我们,特别是经过阳光持续照射后的消融使我们无法找到来时的路,渐渐的第一组队员们下撤的脚印也已消失,我们千辛万苦找到了“007”滑雪下来的双板痕迹,然而,追随这条痕迹却令人吃尽了苦头—透支着原本就已透支的体能。队员博洋甚至开始呕吐起来,距出发十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冰舌末端却发现无路可走,冲顶时沿着左侧冰川融水翻上冰帽的那条“小溪”已变成“河流”,在我们20米下方张牙舞爪。如果返回右侧冰川与碎石坡衔接处则需要折返一小时,我们真的累爆了,死磕那一大段怪石嶙峋的陡坡有心无力,况且还需要折返。而冰爪下的冰面已经隐约看到融水水势渐大,似乎整个冰舌末端的冰盖都随时可能崩裂。我沮丧得要命又觉得难以置信,换技术装备的地方就在下面不远处,却像浮云般难以企及,莫名其妙受困于此,雪山如果想泯灭我们这些人类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即便它如此“初级”。这就是为什么前两天还谈笑风生的包子哥在冰川训练日那天就开始变得一脸严肃的原因,所以各位看官如果今后还有人对你说什么穿着拖鞋就“走”上了四姑娘大峰二峰之类的屁话,那他绝对是一特纯粹的傻逼。

领队MAX坐在一平方米的雪窝内做保护,我们三名队员则沿着近80度的冰壁倒攀冰下降至冰川融水的河道边—这就是我们最后选择的下撤方式,也是我这辈子干过的最疯狂的事,行走冰爪的前齿还没有脚趾长,尽管冰面松软,却难以抓牢冰面,我明显感到小腿哆嗦的频率就像老式三缸发动机。半程过后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坠”到河边,容不得喘息,当MAX最终在无保护情况下倒攀下来后,我们围绕汹涌的水势模拟了“蹿”“蹦”“跳”“跃”等各种灵长类祖先的生存动作,而手中的冰镐已成为救命稻草—一旦滑坠能够制动避免跌入冰水中。我敢保证这是我有屎以来跳的最飘逸最专业的一次。当双脚重新踩到岩石上时,我瞬间决定回去一定挥毫“脚踏实地”四个大字送给自己,绝对的顿悟新生。

登山与探险都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它所蕴含的那种坚忍不拔和无拘无束的随性生活理念,是对我们文化中固有的追求舒适与安逸的生活态度的一味“解药”,它标志着一种年少轻狂式的拒绝……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拒绝复杂的人际关系、拒绝所有的弱点、拒绝缓慢而乏味的生活。

—戴维·罗伯茨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登山者的精神和身体总是处在游离的状态中,即使我们经受住了山峰暴虐的蹂躏也没人会声称“我很享受那种蹂躏”,受虐只是一种表象,而其包含的复杂底蕴就像罗伯茨描述的那样,在被放归“文明世界”“中毒”后,这味“解药”不断的促使我们重返山巅,一次,又一次。

猜你喜欢
达坂冰川队员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11-17 22:01:21
长途跋涉到冰川
新疆西昆仑库库郎达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沉寂的布喀达坂“魔鬼城堡”上的青海第一高峰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大众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24
过冰达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