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演变探究

2013-04-29 14:49:05马丽丽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摘 要: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无姓氏时代向有姓氏时代,由姓氏有别向姓氏合一的发展。在当代社会,姓氏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演变为个人符号的标志。

关键词:图腾制度 姓氏分别 姓氏合一

姓氏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之一,是一种深富文化传统内蕴的特殊现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它已经由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渐渐地演变为一种单纯的个人符号。

中国的姓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无姓氏时代向有姓氏时代,由姓氏有别向姓氏合一的发展。

一、由无姓氏时代向有姓氏时代的发展

一个社会组织,如氏族,总是致力于维护自身的生存和稳定,为此需要将这个组织神圣化,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难以把握,因此需用一定的具体事物象征原本抽象的社会组织,在人类的语言能力尚不发达的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时代,人们无法用语词而只能用现成的实物作为标识自身的符号,为了简单方便,就会选取那些与自己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标志,原始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狩猎、游牧和采集,动物、植物与他们有着天然的、息息相关的联系,人们便用动物、植物作为家族、氏族等社会组织的神圣性的象征物,而这些动物、植物就是图腾。

图腾只是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的姓名,还不是抽象的文字形态的姓名,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姓名到抽象的文字形态的姓名的发展仍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在原始氏族时期,氏族成员对图腾奉若神明,认为图腾就是他们的祖先,而他们便是图腾的后代,他们和图腾是混为一体的,无法将自己和图腾相区别;而且从用图画来传递信息到原始文字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文字体系自身的成熟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由氏族社会进入更高一级的部落社会,一个部落里生活着不同的原来各自为居的独立的氏族,当他们共处时,会发现尽管每个氏族都是形形色色的图腾,但用不同图腾标志的人的面貌、品性却是十分相似的,因而也就认识到了人和图腾的区别,图腾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或祖先,只是氏族标志自身的符号,因此人们便通过雕刻、绘画等用符号化的形象来标志图腾。

文字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了长足的进步,由图画文字逐渐演变为符号化的文字,图腾也由图画形式转变为文字,而文字化的图腾就是最早的姓氏。

二、由姓氏分别向姓氏合一的发展

在现代日常语言中,往往“姓”、“氏”并称,谓之“姓氏”,并不将“姓”与“氏”分别。但就姓与氏的本义而言,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姓与氏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二者的实质、来源和功能均有区别。

首先,姓与氏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姓,原本写作“生”,《说文》释为“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其本义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因此姓也就标志了一个人的血统。而血统是一种自然传承的生物现象,是一种自然事实,因此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你无法抗拒和改变。

但是氏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左传》中众仲说“胙之土而命之氏”,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是指根据所受封的土地而获得氏,因此,一个人及其族人只有在获得了分封之后才会有氏,是分封制社会分封、赏赐的政治产物,氏也就代表了一个人或家族的政治地位。氏者,支也,姓之支也,即同一姓的氏族分成若干个分支后,各个分支又有一个新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所有的人都会有姓,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氏,姓是人的自然血缘归属的标志,而氏是人的社会政治地位的体现。

其次,姓和氏的来源有区别。本来意义上的姓都是基于母系血统,而氏却基于男性血统。姓是个人血缘关系归属的标志,由于氏族社会初期采取群婚制,一个氏族的女子共同以另一个氏族的男子为丈夫,同样,一个氏族的男子亦以另一个氏族的女子为妻子,即共夫共妻,因此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就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就决定了在氏族社会的初期,只有母亲这一系的世系是可以确定的,而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也就等于是母性血缘关系的象征。

第三,姓和氏的功能不同。姓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血缘,避免血亲婚配,即所谓“别婚姻”;而氏的主要功能是区分嫡庶,确定地位尊卑,即所谓“别贵贱”。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便有论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周代姓氏有别,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末年尚未改变。但到了战国时期,封建宗法制崩溃,氏族贵族瓦解,平民地位提高,称氏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有氏。当氏失去“明贵贱”的作用时,它就成了人们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从此,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姓氏不分。

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姓氏由帝王权贵走向平民百姓。从此,姓与氏可以通称,帝王平民都有姓氏,且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孙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陈树兰,郭宴春﹒中国姓氏起源探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周德元.中华姓氏起源与内涵[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

[3]刘宗迪﹒姓氏名号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4]籍秀琴﹒姓氏·名字·称谓[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5]周远成,夏群芳﹒汉族姓氏演变源流述略[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1.

[6]谢钧祥.论中华姓氏(上)[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2.

[7]武慧民﹒略议我国的姓氏起源[J]. 沧桑. 2012,2.

[8]田亚崎,倪景杰﹒我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3.

作者简介:马丽丽(1986.12-),女,山西省临汾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