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消费语境之下,产生一系列不容乐观的文化症候,表现在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本文从文艺的大众化,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与文艺的真实性,当下文艺的唯商业论与政治艺术标准三个方面,将《讲话》内容与当下现实结合起来分析,以期实现对当下文化症候的反思以及对《讲话》精神的再认识。
关键词:文化建设 大众化 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
1942年5月2日至23日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讲话》探讨了文艺为了谁,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与生活,文艺创作的典型化,文艺的批判与继承,文艺批评的标准等经典问题,对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下文艺建设,依旧具有指导意义。
一文艺的大众化与大众文化
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中,提出要写通俗易懂的作品,以普及思想,与反动文艺斗争。毛泽东在《讲话》中,给“大众化”作出科学的解释,指出文艺的“大众化”即用通俗的语言和浅近的形式,把革命的先进的内容送到大众当中去。
在西方美学理论历史中,西马学者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情有独钟。法兰克福学派将其界定为现代工业的产物,指的是“现代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文化类型,是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现代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与传播的文化行为”。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与现代传媒为媒介的,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语境下的产物,它是商品的,通俗的,娱乐的,类型的,但是却距离人民的真正需求很远。今天被冠以“大众文化”之名的,实质却是一种“小众文化”,它是在一小撮制造者策划人之中被“造”出,然后以强大的媒介宣传为后盾,被强行推入大众眼球的文化制造品,大众不过是其牟利和欺骗的对象。
文艺的大众化与大众文化的不同,《讲话》所说的“大众化”恰恰可以作为今天消费语境下产生的一些文化不良症候的解毒剂。文艺的大众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贴近群众的感情,熟悉群众的生活状态,理解群众的精神需求,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而在经济一元论的今天,文艺工作者更多的与投资商,开发商,广告商,以及娱乐媒体成为利益共同体,他们创造出的作品也多是脱离大众的。表面上的高票房,高点击率有时,只是一种欺骗与自欺。面对当下此种文化怪圈,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并学习《讲话》所倡导的文艺的“大众化”的精神内核。
二文艺的真实性与文化工业的欺骗性
在论及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时,毛泽东针对具体情况,阐释了文艺的源泉问题,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但是,文艺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是消极的摹写和简单的摄制,而是积极能动的创造,《讲话》提到:“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就更带普遍性。”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独具鲜明个性特点的典型人物,是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
然而,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和文化现象,由于屈从了利益的驱使,而丧失了其对真实性的把握,越来越沦落为欺骗性的文化工业事实。文化的创造者,异化为资本控制之下的文艺制造者,与车间中的机器无异,加上技术的发达,最终造就了产品的标准划一。而作为接受群体的大众,在面对这些无异的产品之时,一方面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只能听任这种产品的泛滥,最终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面也在这无限的被迫的接受中丧失了判断力,感觉力,欣赏力。“文化工业”在制造商品的同时也制造了消费者。
三政治标准 艺术标准和商业标准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时,即注意到了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他们提出艺术作品的商品化、消费化,使得艺术从精神领域蜕化成只具使用价值的器物,剥夺了艺术的超越性功能。詹姆逊指出,当代资本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对精神领域与文化领域的侵入,“文化工业”的出现正是这种侵入的结果,资本将文化驱使为一种商品化的技术性重复生产。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效益至上的原则,“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西方学者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也给我们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针对当时的历史状况与时代要求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问题。他提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阶级性。在当时的抗战环境之下,为了保证革命团结,毛主席尤其重视文艺的政治标准,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提出积极的政治意义需要良好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才能相得益彰。在具体分析一部作品之时,政治与艺术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下,充斥着文化市场的艺术作品显然已经明显打上了经济的烙印,政治思维几乎处于被消解的地位。然而片面的追求票房价值,只是短期的带来经济效益,而当它断送了艺术的本真生命力之时,其经济效益也将无从谈起,最终只能是艺术与经济的两败俱伤。今天的艺术依旧可以有其深邃意义,追求商业并没有剥夺艺术的超越权利。寻求政治经济与审美价值的统筹,是艺术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时过七十载,但是对于繁荣和发展今天的文化事业依旧有深刻的现实启益,需要我们不断的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
参考文献:
[1]纪怀民 陆贵山 周忠厚 蒋培坤:《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2年版.
[2]朱立元 王文英:《迅速走向大众化、世俗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第14卷
[3]杜彩:《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建设》.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6期
作者简介:肖欢(1988.4-), 女, 河北省邢台市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