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为学生习作打开一扇窗

2013-04-29 12:51李燕萍
科教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孩子

李燕萍

摘 要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能发现学生害怕甚至厌倦作文,真正喜欢写作的同学不多。作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感到无话可写,是阻碍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一大因素。其实,作文说白了,就是“我心抒我情,我手写我意”。然而,正是因为学生在写作第一步工作上就存在问题,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总以为作文是很难的。但是,如果在选材方面,老师能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地域资源,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给予方法指导,那么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写作的兴趣与信心,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关键词 写作 地域资源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学生习作厌写现状令人担忧

前个学期,笔者新接手了一个班。开学时,曾在课堂上做过调查(全班40人),发现真正喜欢写作的同学并不多,只有7人,占了全班人数的17.5%,比较喜欢的是15人,占了全班的37.5%,害怕写作的有12人,占了30%,讨厌写作的是4人,占了10%。这组数据是令我担忧的。然而仔细分析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家庭教育因素等等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孩子不注意积累写作的素材,不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以至于无话可写。现实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呢? 这正是我要阐述的问题——利用地域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

2 地域资源打开习作另一扇窗

什么是地域资源?地域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①我们周浦地处杭州市西南角,前临壮观的钱塘江,背靠风景秀丽的灵山景区,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也有丰富的人文底蕴,这些都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并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家长或孩子,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2.1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等途径,不断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目的在于逐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还要重视“玩”好。平时,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玩玩。且不说去很远的景点,双休日或节假日就去我们周浦本土的几处景点逛逛也是可行的。这些都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见识,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

2.2 组织开展多彩活动

挖掘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并利用地方资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同时老师在活动中注意加强指导,从而让他们在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明确写作主题,教会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的方法,最终为写好作文作好铺垫。

案例1:上学年,我校四年级组织了学生去灵山洞参观游览活动。安排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一、让学生走进我们可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风貌和变化等;二是让学生在学完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能仿照作家的写法,通过实地游览后自己也来写一写游记。下面是我班一位学生文章《游灵山洞》片断。

“……春天的一个下午,我们随着老师来到灵山景区游览。来到洞口处,只觉得一阵凉风扑面而来,抬起头来,四个红色大字‘灵山幻境映入眼帘。我们随着导游有序地进了洞内,尽管整个洞内湿漉漉的,但是不觉得寒冷,因为灵山洞是冬暖夏凉的。沿着小道,漫步在洞内,两耳只听得叮咚叮咚的水滴声,眼前是忽明忽暗的七彩灯光,仿佛置身于仙境。再往前走一小段,忽然开阔起来,只听导游阿姨在前面高声介绍:‘这石笋,可有名了,堪称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呢!我不禁抬起头来观察,哇,这株石笋真的好壮观,估计有四五层楼那么高,酷似擎天柱。随着队伍,我来到叫作“蓬莱仙岛”的地方,水面上仿佛漂浮着一座小岛,上面云雾缭绕,就像来到了传说中的神仙岛,我还在那拍照留念呢。接着,我们一路往前,费了不少劲才登上云梯,洞顶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出了洞。站在洞口处远眺,美景尽收眼底……”

2.2.1 看自然景观,抒家乡之美

小孩子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情景之中也更易激发。让孩子们快乐地走进大自然,激情拥抱大自然:看红花绿树,呼吸新鲜空气,听听大自然鸟雀的欢叫;感受春的暖、夏的热、秋的凉,冬的冷。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嬉戏,体验自然的美!这样,他们可以不用冥思苦想地作文,会真实地把家乡的美景描绘出来,有感而发。本学期学生优秀周记见案例二。

案例2:《秋天到了》片断

……夏天悄悄地走了,秋姑娘姗然而至。你瞧,那绿绿的田野被秋姑娘的魔法棒轻轻一点,变成了黄黄的稻田。丰收在望!收割机欢快地穿梭于稻田之间,农民们忙开了,脸上却洋溢着幸福。鱼塘边上的橘子黄澄澄的,一摇一弋,似乎在告诉人们可以采摘了,柿子树上的柿子像金黄的小灯笼,好像在比美呢!那田间的一大片桂花,时不时传来沁人心脾的甜甜的气味,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2.2.2 参观德育基地,激发爱国情感

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家乡的社井炮台山遗址、三阳村抗日纪念碑等地是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聆听了经历过抗战的老人的亲口所述。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通过这样的参观、访问,不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净化了心灵,而且在作文方面,很多学生能够联系自身,写下肺腑之言。

2.2.3 感受家乡变化,抒发振奋之情

现在,我们家乡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副产品很多,如西湖莼菜、周浦牌甲鱼、九曲红梅茶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这些又是作文的极好素材。我们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搜集相关材料,组织讨论,然后以其中的某一种特产为内容,来写一写家乡的发展变化。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我们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农民的健身器材,供大家锻炼。这又何尝不是好的写作材料呢?

案例3:《可爱的灵山村》

……最近,我们村刚被评为杭州市绿化先进村,真是高兴呐!你们看,每当清晨或黄昏,绿树鲜花丛中的运动器械上时不时传来村民们的交谈声、喧哗声。老年朋友们在这美景中开心地锻炼,展现了“夕阳无限好”的风貌。孩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或在林间奔跑、嬉戏、或在亭子旁听唱戏。还有的人喜欢在石桌边下棋,在草地上打太极,真是太有情趣了……

2.2.4 了解风土人情,赞美淳朴民风

我们农村里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蕴涵着淳朴的民风。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方面的事例也不少。还有,农村里一年一度的除夕、元宵灯会、中秋赏月、八月十八钱塘江畔观潮、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家家户户扫墓的清明节……男婚女嫁等风土人情,无不带给孩子们欢乐,这些也都是他们所喜闻乐道的。抓住这些习俗,让孩子体验到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提笔称赞。

2.3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2.3.1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即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但由于学生不会观察,致使这“源泉”在他们眼里成了“死泉”,无法感受、体验和认识生活。要使“死泉”变成“活泉”,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而且要爱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不等于用眼看,观察除了用眼看之外,还要用耳听,用鼻嗅,用口尝,用身体感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在观察中思考。

2.3.2 教给学生积累方法

有些学生在作文时,看到满花坛的花感到很美丽,但他只会写“美丽极了”“漂亮极了”“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等,不会用其他的词语。而当他读到某篇文章中“窗外是姹紫焉红的月季花”后,他就会用“姹紫嫣红”这个词了,“花坛里的花姹紫嫣红,竞相开放”。所以,应让学生大量阅读并且在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如果把观察与阅读都看作积累的话,那么,观察是生活积累,阅读是语言积累,把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篇篇内容实、语言美、形式活的好文章。

2.3.3 建立开放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老师要指导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这些就成了同学们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 学生在广阔的习作天地中挥笔自如

总而言之,我们应大力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充分挖掘并有效运用农村资源,开展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他们留心生活、留心周围的一切美好事物。在写作时间上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允许学生在一两周内完成一篇习作,而不是一两节课,这样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也未尝不可。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把观察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文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中国电话教育,2003.3.

[2] 关于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的论述.语文课程标准.

[3] 张汉昌,赵菡著.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