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时期的中州地域文化分布

2013-04-29 10:06杨智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州诸侯国都城

摘 要:中州地区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当时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诗经·国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其成为考察春秋时期中州地域文化分布的最佳参照。本文即结合具体风诗,对春秋时期中州地区的文化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诗经·国风》 中州 地域文化分布

《诗经·国风》是按照地域收集诗歌的,十五国风就是各地民歌的集合。这一特点决定了各地风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州地区是风诗产生最多的地方,也是地域文化特色最集中最复杂的地方。“中州”的具体所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中原广大地区,狭义专指河南地区。本文采用的是后一种概念。

十五国风涉及到中州风诗一共有八十四首,分属七类风诗:王风、邶风、鄘风、卫风、郑风、桧风和陈风,对应的诸侯国也有七个,即:周王室(东周时,周王室地位下降,等同于一般列国)、邶国、鄘国、卫国、郑国、桧国和陈国。

春秋时期中州地区邦国林立,周王室对各诸侯国逐渐失去约束力,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城邑普遍兴起,各国都城和大夫封邑都发展为规模不等的城市。当时中州地区比较有名的城市有洛邑、新郑、朝歌、宛丘、商丘等。以这些诸侯国都城为中心,中州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区域。

蒋宝德等人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曾把中州文化区划分为豫东、豫南、豫西、豫北、豫中及南阳五个地区。[1]受此观点启发,本文结合《诗经·国风》,将中州划为五个文化区域:

其一,豫东陈宋文化区:信巫重祀

本区位于河南东部,以陈国都城宛丘、宋国都城商丘为中心,产生的风诗是《陈风》。淮阳历史非常悠久,相传伏羲氏和神农氏都曾建都于此。周初大分封时,武王封舜之后裔妫满在此建国,是为陈国。由于与楚接壤,加之国力弱小,陈国长期沦为楚之附庸,后来被楚所并。因此陈地深受楚风影响,如其风俗“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2]和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之风十分相似,此风一直影响到后世。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淮阳县志》载,淮阳“所俸(奉)神类甚多,大概言之则有天神、灶神、财神、火神、宅神、棚神、门神、井王、土地……等类”,这是地位较高的神类,其他等而下之者不一而足,“若农具有农具之神,工具有工具之神,甚至老树、旧窑、古墓、巨坑、大桥等,亦莫不各有其神。”[3]同时巫觋活动十分频繁:“为巫觋者,大多以舞降神,供人祈祷……及其降神之后,或为人诊病,或为人求雨,或为人驱邪……”[4]从所引材料可见,陈地颇有楚风,巫风极盛,神祗众多,祭祀频繁。

《陈风》也体现了楚文化的影响,如很多诗句中都有“兮”字。“兮”字在楚地特色诗歌——楚辞中普遍存在。“兮”是语气助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口语(特别是在楚国地区广泛使用),用在诗歌中能起到调整音节,舒缓语气,更好地表达感情的作用。实际上《陈风》中也不乏“兮”字。如《宛丘》中的一句:“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就用了“兮”;再如《月出》一篇则是句句带“兮”:“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足见陈风与楚文化的密切联系。

其二,豫西洛邑文化区:悲凉厚重

本区位于河南西部,黄河的南岸,以东周王城洛邑(洛阳)为中心,产生的风诗是《王风》。洛邑历史绵长,有“十三朝古都之称”,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三面环山,北有黄河横亘,古称“四险之国”,长期控制着贯通东西的水陆交通要道,处于“天下之中”,是建都的极佳场所。洛邑别称甚多,夏时被称为“斟鄩”,商时被称为“西毫”,周时被称为“洛邑”。西周建立后,为监视中原地区的殷商后裔,防止其复辟,同时加强对东方各诸侯国的控制,周武王和周成王先后对洛邑进行了修整和扩建,并将其作为周王朝的陪都,称“成周”,与“宗周”(即西周国都镐京)遥相呼应。公元前771年,两周易代,平王东迁,镐京毁于战火,洛邑成为周王朝的唯一都城。但此时的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洛邑的地位已远远不能和西周时期的镐京相比。

世事变迁、辉煌难继,使得产生于此的《王风》蒙上了一层厚重悲凉的色彩。如脍炙人口的《黍离》就是写周大夫路过故都镐京,目睹旧日宗庙废弃,不由抚今追昔,伤时念旧,悲叹周室倾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可谓字字血泪,声声悲凉,唱出故臣伤痛之心。《王风》中另一首感情基调相近的诗歌是《兔爰》,写出一个没落贵族的哀叹:“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可谓词意凄怆,声情激越。从出生时的“尚无为”、“尚无造”、“尚无庸”,到后来的“逢此百罹”、“逢此百忧”、“逢此百凶”,昔盛今衰,历历在目,他的命运正是当时周王室命运的一个缩影。《黍离》与《兔爰》,一则缅怀过去,一则哀叹现实,都表达着对江河日下的周王室的喟叹。

其三,豫中郑桧文化区:开放自由

本区位于河南中部,以郑国都城新郑、桧国都城密县为中心,产生的风诗是《郑风》和《桧风》。新郑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在上古时被称为“有熊”,据说是轩辕皇帝的都城。公元前770年,郑国迁都到此,改称“新郑”。孔子在《论语》中曾对郑国的音乐“郑声”有过一句很有名的评价——“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者”。[5]春秋时礼崩乐坏,诸侯国日益强大,各国地方音乐对朝廷的雅正之乐产生了很大冲击,而郑声就是其中的代表。有很多人喜好郑声,不好雅乐,因此被孔子斥之为“淫”。《汉书·地理志》记载郑地风俗时也说:“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6]如果抛开礼教因素,这恰好说明郑地是当时男女交往相对自由、人们的观念相对活跃的地区。比如郑穆公的女儿夏姬,一生风流成性,与陈灵公等三个国君有不正当关系,故称“三代王后”;先后出嫁七次,又称“七为夫人”;有九个男子因她而死,又称“九为寡妇”(《诗经》中有一篇《株林》就是专门讽刺陈灵公与夏姬通奸之事)。

这种大胆自由之风使得本地区成为《诗经》爱情婚恋诗的天堂,如《郑风》中的大多数诗歌都是爱情诗,像《野有蔓草》、《溱洧》、《出其东门》等,其基调是欢快甜蜜的。如《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写出三月初三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游春嬉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而《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写出了一位男子对心上人的无比钟情,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其四,豫北邶鄘卫文化区:寡恩少礼

本区位于河南北部,以卫国都城朝歌、邶国都城汤阴和鄘国都城新乡为中心,产生的风诗是《卫风》、《邶风》和《鄘风》。淇县在商朝后期曾为四代王都,商亡后武王安置殷商遗民于此,分商朝王畿为邶、鄘、卫三部分,由霍叔、蔡叔、管叔统治,号称“三监”。后来三监叛乱,康叔在此立国,以朝歌为都城。《邶风》、《鄘风》、《卫风》名为三风,实际上皆为卫国一国之风,内容也都是歌咏卫国一国之事。因此班固认为邶鄘卫三国的诗歌“相与同风”。卫地风俗类似郑地,开放自由,如“郑卫之音”历来被正统儒家视为“淫声”而加以排斥。《汉书·地理志》说:“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7]从“郑卫之音”可见郑卫两地具有共同的文化土壤和类似的文化特点。当然二者也有区别,班固曾指出卫地“薄恩礼,好生分”,说明此地伦理观念淡薄,少温情,寡恩义,因此男女之间在大胆交往的同时,也易出现始乱终弃、变节负心的爱情悲剧,表现在诗歌的感情基调上,就是《郑风》的恋爱诗多,而《卫风》的弃妇诗、怨妇诗多。如《柏舟》、《日月》、《氓》诸篇,都是如此。《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写出女子遭受遗弃,又为群小所欺之悲愤;《日月》:“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写出妻子对负心丈夫的控诉;《氓》更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达了被欺骗被损害的女子真实的情变经历和凄凉感受。

其五,豫南汉水文化区:南北交融

本区位于河南南部,以南阳、信阳、驻马店等地为中心,产生的风诗是部分《周南》和部分《召南》。关于“二南”的产生地,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8]“南郡”在今湖北江陵一带,“南阳”在今河南南部,可见“二南”的产生地正是中州与南楚的交会之处,也就是江汉流域,“江”指长江,“汉”指汉江。汉江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汉中,流经陕南、鄂西北和鄂中,最后在武汉汇入长江。汉江流域正处于我国南北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春秋时这里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汉阳诸姬”(周王朝为加强对荆楚地区的控制,在汉水东部北部和江淮之间,陆续分封了不少姬姓诸侯国,这就是“汉阳诸姬”),如位于南阳、信阳地区的申、蒋、息、寥、黄、赖、弦等国,位于驻马店地区的蔡、沈、江、房、道等国,后来这些国家均被强大的楚国所灭。正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9]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使得本区成为中州到南方的过渡地带,一方面受到南方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浸润,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周文化的影响。因此,诞生于此地的“二南”,形成了楚风周韵交相辉映的独特格调。表现在具体的诗歌中,既有浪漫大胆的爱情呼告,如《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又有“发乎情止乎礼”的委婉追求,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同特质的文化交汇使得“二南”诗歌显得丰富多样,色彩斑斓。

综上所述,中州地区在春秋时期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其内部也存在着地区性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和历史因素造成了中州各地不同的文化风貌,而这一切都在《诗经·国风》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蒋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2]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53页。

[3]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天津: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4] 同[3],第164页。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0页。

[6] 同[2],第1662页。

[7] 同[2],第1665页。

[8]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4页。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9页。

作者简介:杨智(1983-),男,湖北丹江口人,汉口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中州诸侯国都城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中州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画藤”与“结瓜”——做人不做“卖瓮人”,也不可学“中州蜗”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屈原之死
中州棋王赛3局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没法守妇道
没法守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