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陵
故乡的黑榄树倒下了,倒在上世纪90年代末。
黑榄树有多大?树身要三四个大人才能抱拢,树冠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巨伞形的枝叶覆盖着篮球场那么宽的地面。听老人说,它是“两广”地区最大结果最多的一棵黑榄树。祖母常唠叨,这棵黑榄树是18世纪时阿爷种下的,他走得早,托命给黑榄树,足足活了一个多世纪。
黑榄树长在村子中间,清清的山溪从树旁流过。自我记事起,这棵大黑榄树每年都给村里人带来果实。
最难忘的日子是每年摘黑榄。每到夏季,黑黑的果实便缀满枝头。黑榄果是长约盈寸的果实,中间大,两头小,内肉深红外表黑色,故叫黑榄。摘黑榄是项重大的农活,因为树大果多,需要很多人投入。由于黑榄木树身粗大,人不能直接从树干攀扶上树,而是搬来村中最长的竹梯,搭牢在高高的斜出的枝干上,然后精选几个善爬树的青壮年,沿着竹梯登树,在粗壮的枝条上选好位置,再接过从地下递上来的竹梯木杆,向上一截一段地绑牢、伸延,构成了树上的“空中通道”。继而,七八个青壮年便携着长长的竿子攀着“空中通道”占据位子,挥竿对着树上的果实一下一下击打。一时间,大树的四面八方都响起击打黑榄声,犹如数面钹子在敲响,成了一曲宏大动听的打击乐。在上树的人当中,有个叫阿聂儿的技艺最高,他个头不高,却能在高高的光溜溜的枝干上来回行走,如履平地一般。他还能双腿夹着树干凌空击打黑榄。我们一群孩子都很喜欢他,在树下远远地观看他高超的表演。凡“空中通道”伸延不到的枝杈,都是由阿聂儿去打摘。有人猜测,他可能跟杂技团师傅吃过夜粥,但这样有本事的人却一直娶不上媳妇,因为他要照顾残疾多病的弟弟,也建不起房子,可惜呀。
黑榄果很结实,被竿子击打到地上发出“噗噗”的响声,有的击飞到附近的屋顶瓦片上,发出“噔噔”的脆响;有的飞落到溪流中,响声“咚咚”溅起水花。几十号妇女和老弱社员则戴着笠帽冒着“弹雨”把黑榄子拾到箩筐里,不时会被黑榄子击中手臂掌背,麻酥酥的生痛。待果实累满箩筐,大人们便一担担地挑回仓库,脸上喜滋滋的,仿佛挑回了金元宝。大人们撤离后,孩子们便像从洞穴中一下放出的灵猴,撒满地面。精明的“小猴”们往往从柴堆里、草丛中找出一些遗漏的黑榄果。在溪流里收获更多,大人们往往在看得见的河床里捞拾果实,而被水流冲进石缝里的却漏下了,我们从石缝里掏出不少黑榄果。那时候我经常到河中摸鱼捞虾,知道有个小暗洞,这暗洞给了我不少“战利品”,虽然衣服湿透了,果实却得了一小堆,我干脆脱下上衣作盛器,把黑榄扎成一个大包裹,喜滋滋地“扛”起它打着唿哨回家。
上午摘黑榄,下午分黑榄,晚上包黑榄,这几乎是常规工序。入夜,村子里炊烟袅袅,主妇们把分回的黑榄果倒进大镬头,用水煮沸煮熟,然后把黑榄捞起,再用卷线把黑榄均匀地“介”成两角,取出中间的核子,这叫“介”榄角。把盐巴放到榄角里,再把口子按上,这叫“包”榄角。由于分到的黑榄多,全家老少齐上阵。馋嘴的孩子总是吃一个包一个,包一个又吃一个,满嘴都是油榄的甘香,嘴角沾满红红的榄肉末,大人们往往嗔笑几句,也不责骂。家家户户都在忙乎,满村都飘逸油榄的甘香。
第二天艳阳高照,人们便把包好的榄角用竹箕筐盛上,放到晒棚上或者瓦面上晾晒,晒上三五天,榄角里面的盐巴便自动溶化被榄角吸收,榄角也因水分蒸发而变得干瘪起皱,大人们便把榄角用埕瓮装存起来,这便有了全年可享用的名菜——榄角了。
黑榄树下是天然的聚集地。巨大的树冠遮盖出一片凉荫。这时,孩子们衣袋里都装着满满的黑榄仁,一边吃一边追逐耍玩。平时,大人们上工前总喜欢在树根下坐坐唠唠,卷上纸烟吐吐烟圈,或开会或讨论大事小情。城里百货下乡,会选在树根旁拉开架势,灯泡、花布、豆豉、咸鱼、猪肉摆满一地,三村两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拥这里,热闹非凡。有时城里来了电影队,放映《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或是城里的文艺团队来宣传演出,喇叭、弦乐一响,树旁的晒场和树下的棚柱、木堆便会挤满人,整个山村遂飘逸快乐……
月夜的黑榄树是迷人的,月光透过婆娑枝叶撒下闪闪烁烁的碎银,晚风送来阵阵清凉。孩子们总爱在月下捉迷藏,玩到月下山梁方回家。黑榄树旁有一座知青屋,劳作了一天的知青们常在黑榄树下乘凉消闲,探讨人生。一对知青在树下相知相恋,女的叫华,一次出工扭伤了腰,男的悉心照料,夜晚陪她在树下赏月,谈笑解闷。华找到了快乐,萌生了爱意,夏去秋来,他们的爱情也像黑榄树一样结下了果实……
高高的黑榄树,成了我们村子的标志,不少人谈到珠品村,都会说到村中那棵黑榄树好高好大好荫好凉快……
黑榄树倒下了,听说,是在一个没人行走的深夜倒下的。也许,它爱怜着村里人,不愿伤害村里人,它的树心全部被虫蛀蚀空了。
责任编辑: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