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芳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 课前预习需自觉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 激发兴趣,主动预习。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奖励,特别是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主动地做好预习作业。
2. 明确要求,轻松预习。如今不少教师在语文学科上布置预习作业时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要么笼而统之,没有明确的要求;要么预习作业太随意,有时有,有时无。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常常分两类,一类是常规预习。如:(1) 自读课文5遍,将课文读通,读顺;(2) 自学生字词,给生字注音,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另一类根据课文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预习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学生可选做。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找出带“轻”字的句子。这样布置预习要求,既保证了多数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学生能力差异的特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
3. 培养习惯,自觉预习。要使学生自觉完成预习作业,就要注意培养他们自觉预习的习惯。指导学生预习要从低年级抓起,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而且在无意中形成自学能力。
二、 课中学习讲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就是给学生“渔”。
1. 个体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云雀的心愿》讲述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云雀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有了“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的心愿。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森林的重要性,我在导学单中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
一是测测自学有收获。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这个环节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提示,找出重点词句,看看小云雀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二是小组合作讲效率。
(1) 简要交流填写的表格。(2) 小组分角色朗读。
小组交流,分角色朗读,充分发挥组内学生的作用,培养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分角色朗读时可将组员分成导演、旁白、小云雀、云雀妈妈。根据理解,读出人物的情感,导演进行相应指导。
三是全班分享大家学。这个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任选云雀飞过的一个地方进行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2. 品读感悟与课堂练习相结合。语文教学中,品读感悟少不了练习。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也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重点品读两组句子并进行比较:一是描写“母亲身体轻”的句子,二是描写“母亲担子重”的句子。关于“母亲身体轻”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 加关联词:( )母亲病得不轻,(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2) 把“不轻”改成另外一个词语或者词组,读一读:“母亲病得(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3) 扩写句子:母亲病得不轻,别说( ) ( )( ),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关于“母亲担子重”的阅读理解,我先请学生进行口头填空,走进文本,回到那段遥远的艰苦岁月,去认识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母亲了不起在哪里?进而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山路高低不平,一下雨更是怎么样;母亲翻山越岭,回到家中,还要做什么;感悟母亲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最后指导学生通过写话来感恩母爱,抒发感情:此时此刻,在儿子的心中,仿佛有着千语万言要向母亲诉说,儿子的心中,涌动着情感的波涛,请你想一想,儿子怀抱着母亲,轻轻摇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三、 课后拓展需开放
1. 自我检测讲究实效。课后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改善语文作业布置,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杜威认为,最有价值的作业有三个特征:“所设计的作业是最适合于儿童的发展阶段的;为了准备行使成人的社会职责,所设计的作业对未来的前途是最有希望的;同时,所设计的作业对形成敏锐的观察习惯和连续推理的习惯,具有最大限度的影响力。”而当前我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方面还得承担起保证教育质量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尤为重要,其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2. 课外阅读注重积累。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让课外书为孩子们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一本好书让人受用一生,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各种成功的法则,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所以,为孩子们选择一本好书尤为重要。只是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通过推荐的书籍,对阅读感兴趣,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那还需我们教师巧妙地进行引导。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我为学生规定了相关的阅读时间,扎扎实实抓好三读。晨诵,利用早读时间7∶45~8∶00,在小老师的带领下朗读背诵《古诗七十首》、优美的散文诗,以及语文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午读,每天中午12∶00~12∶30为阅读时间,自由阅读课外书籍。暮省,利用课余时间,摘录好词佳句,写下读书体会。
3. 语文实践开发潜能。我利用自己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的有利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六年级语文书上有一个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口语交际安排,大家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表现出很强烈的兴趣。我们居住在长江流域,接触的少数民族服装、饮食、文化很少,更别说有所了解了。所以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提出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活动,学生不但积累了各个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热爱少数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更体验到了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快乐,享受着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留心,多观察,多尝试,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