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语文的角度,言意兼得教寓言

2013-04-29 00:44宋玉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渔翁寓言寓意

宋玉丽

教学目标:通过品味鹬蚌形象的语言,走进鹬蚌内心世界,领悟寓意,初步培养学生寓言文体感悟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对象:六(下)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文体。苏教版12册教材,编者在每册书中都安排了寓言故事教学。它短小精悍,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寓言教学理应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些常态的寓言教学,教师往往只抓住寓意来教学,看似直奔主题,紧扣中心,但细细品味,这样的寓言教学不是教学生学语文,而是成了思想品德课,忽视了其语文性特征,忽视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本案例试图站在语文的角度教寓言,让寓言教学“言”“意”兼得,让学生初步感悟寓言的文体特征,并能迁移写作,在理解寓言情节和内容的同时,也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呈现

片段一:朗读感悟,体会形象

师:现在让我们分成“鹬”和“蚌”两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先请鹬威胁蚌。

生(鹬组):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附带动作)

师:多可怕的鹬啊,你们怕不怕?

生(蚌组):不怕!

师: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不怕?

生:毫不示弱。因为鹬也有弱点,被蚌夹住了嘴,吃不到东西,过几天自己也会饿死。

师: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双方都示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是——

生:毫不示弱。

师:既然都不示弱,那鹬蚌到底谁斗过谁呢?想想,他们的争斗是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呢?我们就来学学鹬蚌斗三次吧!

第一次坐着斗,注意加上动作和表情(分角色朗读)。

第二次站着斗,上台进行表演。

第三次,想一想,会怎么斗?

生:声音很低,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为什么啊?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

师:那第三次,我们就趴在桌子上斗吧(生读,表现筋疲力尽)。

师:累了吧,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筋疲力尽。

教学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该以教师模式化的解读替代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上述教学片段中,利用鹬蚌个性的语言特点,教师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入情入境地体味,引导学生进入鹬蚌相争的角色和情感体验中,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语文阅读技能也正是在这种语感的培养中得到不断提升。

片段二:开放解读,领会寓意

师: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

生:我会放了对方。因为只有放了对方我才能逃命。

师: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结果怎样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渔翁兴高采烈地提着鹬和蚌回到家,他看见它们都已松开了嘴,就对它们说:“你们现在才醒悟,为时已晚了,哈哈哈……”它们听到渔翁的“霍霍”磨刀声后悔极了,异口同声地说:“都怪我,早松口的话,就不会便宜了那个老渔翁。”

生2:鹬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渔翁将它们关在矮棚里。它们知道再这样下去的话谁也逃不了,蚌松开了嘴,对鹬说:“你走吧!告诉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了。”鹬乘渔翁不注意张开翅膀飞走了。

师:这鹬和蚌要有我们大家这么聪明就好了。

生:它们真是太蠢了,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得利了。

教学意图:对于学生而言,感知鹬蚌相争的寓意并不难。在此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开放地解读寓意,结合自己的想法,来谈一谈自己实际的做法,同学们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之中,不但理解了寓意,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看似是超越文本的说话训练,实质是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片段三: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复述故事,转化语言

师:当鹬和蚌被渔翁捉进笼子里后,它们会怎么想呢?

生1:它们会互相责怪。鹬会说,都是你不松开壳,弄得我飞不走。蚌会说,要不是你啄我的肉,我怎么会夹你的嘴?

生2:都死到临头了,还在争吵,不知悔改,真是执迷不悟。

生3:我觉得它们都是因为太争强好胜才让渔翁捡了个便宜。

……

师:能用所给的词语,复述鹬蚌相争故事吗?

夹住 威胁 毫不示弱 相持 筋疲力尽 捉住

教学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课文语言丰富、规范、发展学生语言,最大限度把课文语言内化,转化为学生语言。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依托课文中的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用所给的词语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达到对寓言故事更深的理解,鹬和蚌的教训已经内化为学生深刻的认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想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如何让这故事和哲理在课堂上和谐共舞,让学生言意兼得?笔者认为应站在语文的角度,言意兼得地教寓言。

一、 聚焦文本,品读语言

“语言为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理念。这是由语文课的根本属性决定的,是由一切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决定的,是由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理所当然,寓言教学的第一关键词也应是“语言”。寓言拥有精美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家。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其语言简练、明快、生动、智慧,自由舒展富于情感,幻想奇异激发想象,构思夸张冲击共鸣。这种语言特色体现在引叙材料的精短典型和布局谋篇的表情达意上,往往因“意”而作,是“寄托”之言,具有情节的虚构性与单纯性。鹬蚌相争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按照寓言里的各个角色进行朗读训练,体会他们的语言,感悟寓言精美的语言,进而体会寓言中的形象。

二、 领悟寓意,发展语言

对于学生而言,寓意的感知难度不大,但如何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是寓言教学的巧妙之处。在鹬蚌相争的寓意教学时,笔者采用“开放解读,领会寓意”的方法,融入角色之中,“如果你是鹬或蚌,会怎么做”,学生依托文本,结合自己的实际想法,展开说话训练。

三、 续编或者复述故事,转化语言

对于寓言来讲,复述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这是由寓言本身故事性强、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续编或复述故事是他们喜欢的活动,依托文本的语言,对课文进行复述,想象寓言的情境,参与创造寓言故事的过程,这无形当中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运用寓言的语言,在形成一种“体式语感”的同时,对寓言所表达的潜层次意义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理应指向表达,循着言语实践的途径,在饶有情趣的读写过程中发展言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篇寓言故事的教学,绝不是仅仅在理解寓意上兜圈子,应该在寓言独特的语言、精彩的情节、生动的故事中来回穿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崔峦说,“语文学习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就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寓言教学,应站在语文的角度,做到言意兼得。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渔翁寓言寓意
渔翁钓雪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寓言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模仿老鹰的乌鸦
神秘的“渔翁”
旅途探险记之“渔翁”